智能硬件嗨镜智能头戴一体机

  头戴电视就是把微型屏幕放在眼前,通过光学透镜让人眼产生是巨屏放在远处的错觉。我已经记不起来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这类产品存在的,只记得那还是上世纪末在学校住8人宿舍期间的梦想。

  

 

  1999年奥林巴斯推出了Eye-Trek眼镜电视产品,这是我对这类产品具体品牌的最初印象,当然穷学生是消费不起这种尖端科技的,而且国内也见不到这产品的展示,一直没能实际体会过。奥林巴斯的Eye-Trek仅能提供18万像素,之后的几款升级型号也只提供了24万像素,而当时的主流显示器已经是1024*768的分辨率,也就是接近80万像素的级别了。

  之后的10年后我毕业也工作了,但都是租房住,因此对这类产品一直念念不忘,时不时想起来就查询一番看有没有新的突破,但遗憾发现并没有太大发展。期间也有个别国产产品推出过类似产品,但很多产品分辨率甚至低到320*240,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最终突破来自2011年发布的 SONY 黑科技产品 HMZ-T1 ,终于把分辨率提升到 720P 的水平,这是第一个让我产生强烈购买欲望的眼镜电视产品,但是我还是理性克制了,想等待第二代 HMZ 产品能推出 1080P 的型号。遗憾的是 SONY 连续推出的几代 HMZ 更新型号都只有 720P ,最后没等到 1080P 的产品,却等来了 SONY 放弃 HMZ 产品线转去研发 VR 产品的消息。

  

 

  正当我伤心绝望之际,却发现国内厂商海鲸科技继承了 HMZ 系列的衣钵,推出了 1080P 的嗨镜,让我圆了这个10多年的梦想!

  无聊的原理介绍

  在开始正式评测之前,我要先做一点无聊的原理介绍,以免后面的细节介绍很难说明白,没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略过。

  1、头戴电视和 VR 眼镜的区别

  头戴电视是静态使用的设备,就好像电视机一样,你输入什么视频信号就播放什么内容。 VR 眼镜也就是虚拟现实眼镜,它在静态屏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方向传感器、重力加速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一系列配件,这样你在转头的时候它就会计算你转头的角度、方向、速度,让画面跟随你的头部运动进行变化,从而实现虚拟现实的效果。

  两者在视觉处理原理上基本是一样的,都是把微型屏幕放在眼前,通过光学透镜让人眼产生是巨屏放在远处的错觉。但由于两者用途上的区别,除了 VR 眼镜有传感器和虚拟现实所需的运算方面的之外,光屏幕方面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区别: VR 眼镜的画面是随着头部运动变化的,为了更好的虚拟现实感受,要求画面尽量覆盖全面视野,想看什么方向可以直接转头去看,但人类视野近乎180度,暂时还没有能完美实现这么大视野的产品。

  头戴电视的屏幕会随着头部的转动而转动,画面内容永远是固定的,比如你想看屏幕左侧的画面,你就不能向左转头去看,而只能转动眼球,因此屏幕的尺寸必须完全在视野之内才行,得益于索尼黑科技的0.7寸 OLED 1080P 屏幕以及之前历代 HMZ 系列产品,头戴电视属于比较成熟的产品。

  当然未来技术足够成熟之后, VR 眼镜完全可以替代头戴电视的存在,而且画面尺寸都可以随意调节,你想感受电影院第几排的感觉都可以实现,但就现阶段来说我更愿意选择成熟的头戴眼镜产品。

  2、 3D 电影的原理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 3D 的基本原理,所有 3D 方式都只有一个目标: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在脑中混合出立体效果。

  传统 3D 电影主要有3种形式:红蓝眼镜、偏光眼镜、快门式眼镜。红蓝眼镜盒偏光眼镜两种方式都是把左右画面叠加在一起,依靠眼镜的光学特性来分离左右画面,因此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重影的情况。红蓝眼镜是最古老的技术,红色镜片只通过红光,蓝色只通过蓝光,这样左右眼分别过滤掉画面的红蓝内容,能看到不同画面而产生立体感。偏光眼镜则利用偏振光的方向性,左眼和右眼分别装上横偏振片和纵偏振片,让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快门式则改用了新的一种方式,左右眼会交互变成不透光的黑色,画面跟眼镜同步轮流播放左右画面,从而实现立体效果,但这种方式会有闪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