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角度解析智能手表 创业者的机会在哪?

  

五个角度解析智能手表 创业者的机会在哪?

 

  遗憾的是操作系统创业者并没有打动对可穿戴设备虎视眈眈的国产手机厂商,上述所说的华为、中兴等业已推出智能手表的厂商,前者选择了中国版的Android Wear,后者则直接内置了TOS。与之同时,BAT也开始发力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百度祭出了Duwear,腾讯上线了TOS,阿里的YunOS也推出了智能手表的系统。虽然百度尚未正式发力,腾讯却早已借助TOS吸引了inWatch等首批合作对象,YunOS也迎来了包括沃邦和inWatch在内的合作伙伴。原因很简单,相比于BAT等互联网巨头,创业者即便在早期的技术上占有些许优势,在健康大数据、销售渠道以及开发者平台和交互技术上都有着明显的劣势。

  对于后来的创业者来说,操作系统的门槛已经成立。根据智能手机的发展规律和Android Wear中国版的推出,自研系统或屈身安卓将成为一种主流,这为创业者在表盘和软件服务市场留下了红利窗口,操作系统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想象力。或许,执着于操作习惯的创业者应该换一种思路,比如说提供类似“wearaday”的软件服务。

  渠道和元器件,从0到1与从1到N

  之所以把渠道和元器件放在一起来讲,因为可穿戴看起来是一个新兴市场,可无论是渠道还是元器件供应都已经被巨头们所把持。即便有创业者试图从这两个领域切入,做的更多的是从1到N的复制,而非从0到1的创新。

  先从渠道来说,目前智能手表的销售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二是迪信通、苏宁等线下门店,三是淘宝众筹和京东众筹等众筹平台。比较遗憾的是,智能硬件领域尚未有知名垂直电商出现,放在两三年前来讲,智能硬件的垂直电商是一个机遇,但那时很多创业者把眼光瞄向了众筹平台。或是受到国外kickstarter等平台的启发,类似于点名时间、天使汇的众筹平台相继诞生。结果大家也很清楚,淘宝和京东凭借电商优势后来居上,所谓的众筹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此时的创业者已经很难颠覆淘宝和京东的市场地位,虽然我们也希望有新的竞争者出现。

  而在元器件的问题上,形式似乎要更加严峻,芯片市场有高通、联发科、英特尔等一众厂商的争夺,传感器市场也有东芝、TI、飞思卡尔等国内外巨头,屏幕和液晶面板的技术专利也一直被日韩厂商把持着。和手机市场一样,在元器件领域不乏有出色的创业团队,可从市场趋势和品牌因素上,创业者很难在这个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好比说很多消费者对国产处理器不买账,厂商们也频频标榜自己的元器件供应商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智能手表还未走向成熟的情况下,创业者想要从元器件生产上分一杯羹,还需要一个机遇。

  解决方案,创业者的最后一片沃土

  在笔者看来,针对于传统腕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或许是创业者的最后一片沃土。一方面参考手机厂商对智能手机解决方案的依赖,智能手表解决方案是一个潜力市场;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形态更加多样,为方案厂商留下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国内已经有不少创业者在智能手表解决方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为知名的有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和大联大世平,其中在巴塞尔钟表展上亮相的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刚刚推出了以行针型智能表芯为核心产品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类创业者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五个角度解析智能手表 创业者的机会在哪?

 

  不难发现,解决方案的市场现状要更加乐观。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销量为810万块,而传统瑞士手表出货量为790万块。瑞士手表厂商们也公开承认对智能手表的低估,而行针型智能手表或将成为传统腕表企业反击的一个方向,而包括Swatch和LVMH在内的品牌业已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相比于其他领域而言,解决方案或许是创业者切入智能手表的一条“捷径”。

  记得LVMH集团钟表部门总裁克劳德·比弗谈及传统腕表厂商的转型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没有人知道智能手表的未来。我们可以看着’这列火车’从远处开来,然后再看它开往哪里,但我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在这趟列车上。”一语点破了传统腕表厂商在智能化转型上的被迫与无奈,对创业者来说却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