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环境的另一面是让部分公司活在温室之中。在融资环境较好的时候,不少公司能够获得像亚马逊一样的待遇——依靠资本不断投入存活下来。包括今年2月的融资在内,Jawbone一共融资13轮,总融资资金9.83亿美元。相比之下,它的竞争的对手Fitbit只融过4轮,一共筹集6600万美元。
不难发现,许多著名投资者都曾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根据Crunchbase上的数据,Andreessen Horowitz、黑石投资以及JP摩根都是这家公司的早期投资者,而投资人苏海尔·利兹维(Suhail Rizvi)作为Twitter的投资者也曾领投过这家公司,在2014年年初,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报道称,“硅谷仍然预计Jawbone将会推出一些伟大的产品。总的来说,每一轮融资过后,Jawbone都会进军一个全新的产品领域,例如Up健身手环。”
从2011年前后开始,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这个古老的概念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而Jawbone登上了这波浪潮的巅峰。《连线》杂志在2014年2月的文章中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Jawbone的新创意或许足以胜过苹果,这也正是它对苹果的威胁所在。”
不用说发展旁支业务,Jawbone并没有如投资人们所设想那样开发新品。当竞争对手开始为运动手环提供屏幕、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状态的时候,Jawbone并没有做任何跟进。
不仅仅是可穿戴设备,就连这家公司原本的蓝牙音箱业务也出现危机,Alex Asseily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他们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跌至5%,出售这一业务是痛苦的,但也是经过谨慎的考量。
当人们对“未来高回报”坚信到狂热的程度时,不免出现怀疑,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泡沫破灭的时候。从2015年以来,这种怀疑已经在出现,风险投资者在出资时往往讨价还价。根据硅谷Fenwick&West律所对2016年第一季度的148个总部在硅谷公司融资情况调查发现,这一季度融资的公司相比前一轮融资时价格上升的,即业界称之为上升轮的融资,占据78%;相比上一个季度(即2015年第四季度)的82%有所下降,平均价格的增幅(53%)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56%)。

Fenwick&West律所对自2004年第一季度来融资情况作出统计,绿色代表上升轮公司所占比例,红色代表下降轮公司所占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公司如Jawbone的日子变得艰难,为了获得持续资金,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融资条款或者是“流血融资”。2015年3月,Jawbone公司融资了3亿美元。但此后彭博社报道称,贝莱德公司投资的那部分其实只是贷款而非股权融资。贝莱德的投资相当于一笔可转换债,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在Jawbone出售的时候,贝莱德会比早先的股东还要早地获得资金;贝莱德在管理问题上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贝莱德也会干预Jawbone公司如何花钱。就在Jawbone获得了贝莱德的资金后,于6月裁掉了20名员工。
除此之外,还有折价融资。实际上,就在今年2月这家公司再次融资1.65亿美元时,Jawbone估值由2015年4月上一轮融资时的30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投资者相比之前能够给公司带来各种资源甚至是“背书”的著名投资者,这次是一家来自中东的“接盘侠”——科威特主权投资的投资公司。这些来自中东地区的投资者在硅谷大多数时候只能介入部分公司晚期私募投资,由于这些公司除了资金之外并不能够像硅谷主流投资者那样带来附加的资源,所以一般并不为势头强劲的公司都青睐。而往往在这些被硅谷人称作“石油王子”的中东资本介入时,往往代表这家公司在被“抛盘”。
这种长期专注某一个领域的公司可以说一直在等待某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收购。在Jawbone命运已经浮出水面时,再去回顾《连线》杂志那篇文章,几乎有着讽刺的意味,文章称,鉴于Jawbone给苹果带来的威胁,苹果解决的办法之一是收购这家公司,“苹果似乎已经走上了死胡同,但Jawbone的未来却充满了各种可能”。
在两年后的今天,走入死胡同的却是Jawbone,苹果当然也没有收购这家公司而是发布了自己的运动手表。
Jawbone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曾经被鼓吹的可穿戴设备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