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获13轮融资 解析可穿戴鼻祖Jawbone从辉煌走向衰败之路

  借助伪市场概念走红

  至少目前看来,美国市场上主流的可穿戴设备厂商都痛苦地存活着。除了Jawbone以外,偏时尚类的Misfit以2.6亿美元的价格被Fossil Group收购;而Jawbone最重要的竞争对手Fitbit于去年6月登陆纽交所,如今股价在14美元左右,相比最高点时的51.90美元下降近73%。就在5月初,这家公司发布了第一季度财,财报显示其运营成本接近去年同期的3倍,导致利润大降77%。

  大多数分析人士把这种集体生存困难归结于中国厂商小米生产的廉价手环。来自咨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一位人士说,现在健身类的可穿戴设备被几个玩家垄断,小米与Fitbit占了70%的市场份额,前者垄断了中低端市场,而Fitbit则占据高端市场的50%以上。“这让其他玩家的生存变得非常困难”。

  但公司真实的遭遇却脱离于市场报告给出的数据。Fitbit的遭遇如前所述,小米也并非威力无穷。小米从2015年2月起宣布进入美国市场,由于专利等原因,手机无法进入这一市场,小米手环则成为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售价仅仅是Fitbit、Jawbone十分之一的产品仅仅是通过他们的英文网站向这一市场销售,而小米公关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目前他们在这一市场的销售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仍然在鼓吹这一市场,IDG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在2016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相比去年同年上涨了67.2%。

  

 

  数据来源:IDG

  而就在这份报告中,即便是苹果手表也显示出颓势,Apple Watch发售于去年春季,考虑到2015年Q1还没有销售数据,而出货量环比受销售旺季影响,这一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但从占有率环比看,2016年Q1,Apple Watch市场份额7.5%;而在去年第四季度,这个数字是15%,全年也有14.9%占有率。

  可穿戴设备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大众市场。在去年Business Insider做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中,51%的用户说,看不到任何使用的必要——iPhone和Android等智能设备的出现满足了用户绝大多数的需求,当iPhone手机自身就有了计步和心率检测功能,在某种程度也在推翻这一市场,本身就提高了用户痛点的门槛。

  可穿戴在2011年前后再次兴起,也是借助物联网(IOT)的概念,网络、芯片等各种硬件发展得足以连接起整个世界,包括通过可穿戴设备连接起人们的身体。物联网的确存在,Nest这种智能恒温器在美国普及到大多数公寓,亚马逊最近在向普通家庭出售5美元一个的按钮,把这些按钮贴在洗衣机旁,当洗衣液用光了,只消按它一下就可以在亚马逊上下单补货……但在可穿戴领域,私有公司在走向消亡,上市公司股价狂泻,至少说明可穿戴商业化难以撑起一个巨头。

 

  而就在Jawbone正在走向灭亡的时候,市场报告和媒体都在鼓吹新的可穿戴的概念,比如含有智能芯片的衣服……如果你不介意当下一个Jawbone,也不妨相信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