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如此,智能、科技本来就跟偏向时尚业的穿戴产品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尚产品有着众多的搭配需求,而智能穿戴设备的频繁更换面临更大的设置、使用成本。而智能手表对传统手表业更是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毕竟手表业经过了漫长的技术和审美积淀。
尽管强大如苹果,从Burberry、豪雅、圣罗兰等时尚奢侈品牌挖来了众多的高管,但是AppleWatch只在发售首月略微影响了瑞士中端手表的销量。毕竟谁也不能想象像百达翡丽宣传语那样,将一块AppleWatch在20年后传给儿子是什么情景。

摸着石头过河,却不知对岸风景如何
在智能穿戴设备刚刚兴起的今天,面临以上种种问题不过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罢了。一条没有人趟过的河流,也难怪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但是经过今年的摸索,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清晰地摸到了几块路上不可或缺的石头。比如支付功能和运动检测功能,不论是现在的推广阶段还是将来的普及阶段,都必将是稳定的立足点。就像售价79的小米手环,极致简约的设计,仅仅靠运动检测的功能便创造了年销千万的奇迹。
然而即便智能穿戴设备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了迟到的爆点,也很难断言其未来就能够成为人们难以离弃的科技产品。因为即便是iPad这样的明星产品,上市时的巨大成功仿佛就在昨天,但是如今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增长,iPad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尽管苹果依然每年更新iPad的产品线,却难以挽回销量大幅下滑的颓势。相比于iPad,智能穿戴设备不但没有能够打响第一枪,甚至连棋手Jawbone都没能坚持到行业成型的那一天。
而Apple Watch的失败也说明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之下,一款试图承载过多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是不现实的。短时间内可穿戴设备的成功只能依赖出色的做减法功力,明确目标定位,实现精确打击。在各项技术成熟之前可以参照塞班时代诺基亚的产品策略,由于技术瓶颈无法提供iPhone4那样的完美产品,那么就推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差异化产品。
当然,与手机市场强大的刚性需求不同,智能穿戴设备恐怕暂时难脱小众的困境。虽然谁都无法否认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加符合科技的发展方向,但是方向并不能代表成功,AT&T1964年推出的可视电话Picturephone,罗技1990年推出的数码相机Fotoman,任天堂1995年推出的VR主机Virtual Boy也都绝对代表了科技的发展潮流,但也全部由于过早诞生而流产。那么,Jawbone的衰落是不是也预示了智能穿戴设备的时代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