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2背后:华米正有意划分和小米的界线

  用户数据是智能硬件的核心价值,也是硬件免费、靠软件赚钱策略的根基。华米为Amazfit推出了专属App——米动,并不是直接连接“小米运动”,尽管二者未来可能实现数据共享,但华米还是将核心数据资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认为,这些生态链企业并不是要真正摆脱小米,而是在小米的支持下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用小米生态链这种模式做硬件,已经比在小米体系内自己成立一个部门做要高效很多;有些企业愿意做自己的品牌,如果去阻拦它,就不符合“顺势而为”的逻辑。

  当然,生态链企业的自有品牌能否成功现在还不太好说,因为小米主要是针对中低端人群,并且有很深刻的品牌烙印,这对于生态链企业转功高端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

  已经连续4次创业的黄汪很清楚,华米想要成功就要走出合肥,走出国门。华米的软件、市场团队已经扎根北京,合肥是硬件研发的大本营。很少有人知道,智器平板也就是黄汪公司以前生产的产品是全球第一款平板电脑,他把无人问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开展全球化布局。而这也正是华米的短板所在,小米的品牌加持也帮不上什么忙,因为小米的够辐射范围主要是在中国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

  2014年的国庆节,黄汪是在硅谷度过的。就在离谷歌不远的CASTRO STREET是硅谷技术人才的主要休闲场所。那条街上的很多酒吧、餐馆都成了黄汪的驻地,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见十几个人,碰上投缘的人能整整聊上一天。他并没有花费太多口舌去游说他们加盟华米,更多的是分享自己对智能可穿戴前景的预测。华米在硅谷的分公司很快建立起来主要负责工业设计、大数据分析,更是挖到了像Nest、GoPro产品设计师于澎涛这样的大牛。

  重拾放弃的机会

  加入小米生态链之前,黄汪的公司还研发智能手表。2013年,国内智能手表能够出货7万台以上的只有两款产品,一家是盛大果壳,另一家就是黄汪所在公司生产的Z-Watch。王小川在试戴Z-Watch后爱不释手,雷军更是在佩戴一天后下定决心投资黄汪。

  后来因为全力研发小米手环,黄汪停掉了手表的产品线,这多少是他心里的一个遗憾。最近两年,他也一直在琢磨着重新启动手表业务。

  Z-Watch是一个平台级的产品,功能丰富基本能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然而,在黄汪看来大而全的产品已经过时了。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苹果、三星等行业巨头,都纷纷推出了智能手表。即便是在苹果强有力的品牌号召力下,苹果手表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品类。“如果我们再出手表的话,一定不是每一个功能都有,每一个功能都很平均都没什么特色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两个功能特别突出,能够去满足某一个细分群体的需求。我不会做一个所有人都买,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手表除了看时间还能干吗。能聊微信、能接收消息,哪个都可以,但是不戴也没什么了不得的。”

  推出智能手表产品的早晚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在于找准特定用户的需求。基于小米手环庞大的出货量,大量的用户使用数据可以作为分析消费者对可穿戴产品需求的依据,这些需求将会更好的帮助华米重新定义手表的功能。

  在小米手环出货1000万后,消费群体从发烧友变成了男女老幼的普罗大众。随着市场教育的深入,消费者提出了越来越多细分领域的需求。骑行、滑雪、高尔夫、游泳及球类运动爱好者会说“为什么只能计步”,这是运动细分领域功能上的需求;时尚人群可能会说“平时正式活动出席的场合没法佩戴运动造型的手环”,这是外观设计上的需求。

  Amazfit月霜、赤道就是满足追求时尚的这类人,因此在颜值之间有所取舍,只保留了最传统的计步、微信运动排行榜PK、睡眠质量分析、免密支付等基础功能。

  下半年华米即将推出一款医疗可穿戴产品,瞄准的是处于亚健康的职场人士。在熬夜或者很劳累的状态下,华米的产品就能监测到心脏跳动异常,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FDA级别的建议,积累了大量数据后可以形成一套智能的算法在云端给出判断。

  运动数据监测已经告一段落,未来智能可穿戴产品价值远远不止计步这么简单,跟人的心脏、血糖、血压紧密相关。如果真的能出现一款能通过FDA认证的医疗级智能可穿戴产品,就意味着所有采集到的人体数据,都能做为日常观测数据,并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甚至可以做到远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