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言论称,曾红极一时的智能手环市场已经沦落为鸡肋。
最近确实有几家明星公司表现不佳。
可穿戴市场的龙头Fitbit在五月初发布了最新财报,2017年第一季度Fitbit只卖出300万台设备,相比2016年的480万,大幅下跌37.5%。
智能手表的鼻祖Pebble去年底宣布停止运营,仅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就将技术软件等资产转给了Fitbit,要知道手表大厂 Citizen 曾有意出价 7 亿 4000 万美元收购 Pebble。
而一出生就集资本、市场、人口基数等红利于一身的Jawbone,曾被认为是Fitbit最大的挑战者,在去年寻求卖身无果之后,在今年初宣布退出可穿戴市场。
几件事连起来看确实让人感觉到一阵寒意。但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
智能手环市场并未遭遇寒冬
实际上,Fitbit卖不动的原因在于其产品同时受到低端和高端的挤压,低端竞品以廉价的小米手环为代表,高端竞品以Apple Watch为代表。Pebble则由于成本上升、投资环境变化、经营等问题,导致财务状况逐渐恶化,最终卖身。Jawbone虽然承受资本的溺爱,但在产品上屡次犯错,终食恶果,无奈退市,改行求生。
所以,上述三家明星公司的不佳表现都是经营问题,归咎于行业大环境显然有失偏颇。其实,可穿戴市场非但没有陷入寒冬,反而是发展健康。
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可穿戴市场全年发货量达7810万部,增长172%。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出货总量为1.024亿部,同比增长31%。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同样证实了智能手环的良好前景。2015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2016年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56亿元左右。预计2017年将会达70亿元的规模,平均增长速度15%以上。

所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行业发展趋势都是向上的、健康的。
市场规模之所以能持续扩大,主要原因是手环类智能穿戴设备虽然存在诸多诟病,但正逐渐被用户接受。实际上,智能手环在运动领域、健康保健领域以及儿童智能领域都得到了初步认可。通过智能手环,运动达人和保健达人可以实时获取自身的各项生理信息,包括心率、步数、热量消耗、睡眠质量等。在儿童智能手环市场,智能手环实时定位和即时通信两大产品特征精准地切中了家长担心子女人身安全的痛点。
据GfK 2016年对欧洲16国调研结果显示,33%的受访者会使用智能手环、智能配饰、智能手表、在线或手机端设备等产品来监测或管理身体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看,市场既有容量又有增量,用户也有需求。因此,智能手环市场非但没有遭遇寒冬,反而存在市场红利。
测不准是智能手环的最大瓶颈
不过,智能手环虽然在‘量’上仍有增长空间,但在‘质’上已经陷入瓶颈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无论是功能还是造型都很相似,缺乏创新,功能方面大都具备时间显示、步数检测、心率检测、睡眠检测、消息提醒、久坐提醒、蓝牙连接、续航、防水等,造型方面以腕带+屏幕(或胶囊)为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是智能手环检测数据失真。关于智能手环检测数据不准的笑话可是不少,比如带着手环弹吉他,几十分钟就能创造让人吃惊的健身记录。比如手环夜间放置在桌上依旧能检测出七八小时的睡眠。比如,2015年有一大波美国消费者起诉Fibit推出的两款健康追踪产品Charge HR和Surge,因为它们的心率追踪根本不准!再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心血管的专家对包括Apple Watch在内的7款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环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智能手环对热量消耗的记录能力十分糟糕:所有手环的错误率都超过了20%,其中甚至有一个样本的错误率达到了93%。
实际上,数据检测不准是智能手环最大的瓶颈。从本质上讲,数据是智能手环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用户的依赖性是正相关的,而检测数据的不准也造成了智能手环“难当大任”的困境。数据不准意味着用户不会把数据太当回事,检测到数据大多供用户消遣娱乐,无法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管理建议。这也导致了智能手环的用户粘性不强,一些用户甚至把手环放到角落里落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