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是滥大街了!笔者感叹的是科技圈当红炸子鸡——可穿戴智能设备,而且是可穿戴中执迷于“手腕革命”的智能手表、手环们。“滥大街”这个词可能过于粗俗,如果能用优雅的词语形容,这叫“千树万树梨花开”。
请正视与透视手环、手表的扎堆现象
自Google Glass之后,国外的可穿戴之风C(Copy)2C(China)弥漫至国内创新力爆棚的各科技公司,而伴随着这场科技风,其中也隐藏着连连弊端。最大的问题或许是扎堆现象严重,从而无法避免一场同质化的抄袭风。“手腕上的革命”便是其中最扎眼的。
今天出了个“X咚”、明天出了个“X曼”……拆开后,无非是这么一大波计步器、加速度传感器、蓝牙模块,振动马达、三轴传感器等小器件组合的科技尤物。所以,你能想象得到,功能也是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出现如此“井喷式”的现象背后,一定存在隐秘的规律或“阴谋”。那么,如何看待这场道不尽、战犹酣的“手腕之争”?
1、表象——关于用户的佩戴习惯。人体那么多部位,为什么都盯上手腕呢?其一、因为腕表本身在身体上的位置、大小与本身的属性更适合智能化,也更应该智能化。其二、很多人都有手腕佩戴饰品的习惯,腕表、手环本身也有很强的时尚装饰属性,这决定了其购买人群是都市时尚人群,有消费能力(当然,你能想象得到,手腕和手指,还有脖子其实还全都是能炫耀自己价值的人体部位。)。
此外,手腕上分布有密集的动静脉血管,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温等人体重要的值都能被监测到,十分方便数据的收集。
2、本质——金钱、技术思忖后的妥协。就像有人曾总结的:智能手环从1到20这个阶段可能要酝酿几个月,从20到100就是井喷式了。如果说1-20中更多的是想着做品牌的,那么20-80中则有更多人是冲着赚快钱去的。
比如某手环企业获得较高的众筹资金后,这多少会对技术扎实的工程师带来冲击性的“嫉妒心理”,经受不住诱惑的,就会蠢蠢欲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竞争心理”,创业者看到市场上某些产品的不足,觉得自己有技术能力颠覆,所以脑袋一拍,不做市场调研二话不说就开干了。
笔者认为,其实对于可穿戴这块刚开发的处女地,其实很多厂商都应该感谢早期进入、将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冒险者们。就像房龙的《宽容》里说的一样,“总是要有人丢些骸骨在这条路上,后来者才能走的更远。”当蓝海中有人涉足时,可穿戴相关技术的门槛就会变得越来越低。代工厂变得非常成熟后,能够稳定生产并降低价格。有很多传统厂商其实就一心等着芯片、传感器、显示屏稳定了,然后他们就拿着现成的零部件自定义一个软件UI,然后推出一款智能手表、手环等。这是一种十分偷懒的行为。
这也是一种十分自戕的行为。乌泱泱的一大波人想在“红海”厮杀中优雅地切块奶酪,还是先想想你的脑袋削尖了没?刀子磨锋利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