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之争”战犹酣 可穿戴困局如何破?

  撬开可穿戴的罅隙

  其实从广义上讲,可穿戴的概念可以很宽泛。不只是能直接穿在身上,也可以是整合到用户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所以,如你看到的,智能秤、水杯、牙刷……也都是属于可穿戴的范畴,因为只要从根本上讲,它们都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

  所以,关于可穿戴系扎堆的同质化问题,我想谈的浅显一点便是:从表现形态上讲,可穿戴不仅仅是定位于“穿”与“戴”的。在人体的布局上,你可以扩展到臂膀、脚底,或武装到牙齿,甚至是可植入体内的。据说,国外科学家和一些初创公司们已准备好下一波更具冲击性的计算机技术了,是可吞服计算机和内置极小感应器的药丸。倘若你的想象力还能飞到爪哇国,或许,将来做个技术纹身、装个感应元件到龋齿中也说不定。

  第二,关于市场应用领域的细分。笔者认为这点很重要,抓好了能分流一部分扎堆的可穿戴厂商,避免与行业巨头的竞争,同时可以引领可穿戴厂商精准地打开可穿戴缺口。

  “黑暗的森林既有严酷的法则,也有生存的希望。”就像科普作家刘慈欣小说《黑暗森林》描述的一样,对于整个致力于软硬结合的行业而言,环境同样充满了辩证性:大树遮住了阳光,小树不可能在没有阳光的环境里存活。但同时,偌大的空间总有一方被大树遗漏的土地,所以,要去发现,去占领,去以小博大。

  那么,可穿戴市场领域的发展趋势现在如何?援引一组调查来反映一下。

6D90830EA02DD281BB4681B430C5D97E.jpg

  由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 发布的《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细分到各个领域,你可以看到,运动健康、休闲娱乐、智能开关、医疗健康当仁不让地充当了前四名。

  我认为,这四个领域的如火如荼不无原因,它们的市场有刚需,其实正好对应了人性深处的几大需求:长命百岁、游戏人间、安居乐业(具体可对号入座)。

  那么接下来,你也可以看到其它的几个充满爆发力与潜力的领域,比如分别对应了安生保命、操控他者、突出自我等需求。

  所以说你看到的红海厮杀中的可穿戴设备,包括健康类的手表手环其实大多也是在不断迎合人性欲求。而人的欲望从来都是无法满足的,一定还有你未发掘出的点,或者是你还不了解人性。比如,教育类(符合出人投地的人性需求)。参照以往的经验,健康与教育也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两块大蛋糕。笔者认为,健康做透后,教育领域的可穿戴应该后劲刚猛。借鉴今后的视线追踪技术,比如视线扫到哪个英文单词,该设备就能告诉你发音、释义等信息传递给用户。

  如此技术可能将意味着彻底解放家长和学校,是不是有“哪里不会看哪里,so easy”的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