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这样的思路来看,可穿戴设备应该抛却“概念控”观念、跳出“功能控”怪圈,真正核心应定位在这里——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至到最终改变人的行为。
有眼光的公司发掘了可穿戴的蓝海,但只是在产品功能上做不断叠加,恨不能将产品做成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机器人;有谋略的公司则更多地在设计过程中就开始“算计”产品功能背后的可能性:
我们的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如何能获得更多用户?什么样的功能可以获得用户好评?我们还能为用户们做些什么?
接下来,你可能会看到,诸如TCL、PICOOC与百度云牵手的“联姻”举动。有了互联网大佬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和云服务支持,你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了。
大数据的策略就是这样——它更偏重于发现,以及猜测、印证的循环逼近结果。如果你不针对上述系列疑问提出种种解决方案,接下来也不依托于账户和互联网服务,最后在相对离散的终端上,你一定无法实现数据上的聚合,实现“大数据”之梦。
最终的最终,你会因无法提供相匹配的用户需求而毙命市场......
几个或能成就大数据的领域
说到底,此轮可穿戴设备的风潮中,我们虽然一味在强调硬件复兴,可背后其实还得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个软硬结合行业——“软饭硬吃”。
不过智能硬汉们,其实没啥可丢人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用相关产品形成O2O闭环产业链;你还可能从大数据中抽象出数据样本,最终延伸到指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