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以“创造未来”为主题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4)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拉开帷幕。作为通信行业的顶级盛会,自然成为各类新产品“斗秀”的舞台,可穿戴设备更是在展会上惊艳亮相。
从近年举办的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和MWC上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本届大会上,三星带来了Gear2智能手表、索尼展示了SmartBand智能手环,中国科技企业华为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可穿戴设备——TalkBand B1智能手环。该设备除了支持无线通话功能、能记录用户的运功轨迹外,还配备NFC近场通信模块。
有人戏言,可穿戴设备的“鼻祖”是“星爷”。在电影中,周星驰扮演的特工“凌凌漆”一会儿拿出可当吹风机的鞋子,一会儿拿出可刮胡须的“大哥大”,很是拉风。不过,伴随科技的进步,可穿戴设备也从最初的专属品变成如今的大众消费品。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至50亿美元,未来两到三年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美元。分析认为,2014年或将成为可穿戴设备普及元年。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可穿戴设备是他们打造各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早在2012年,谷歌就发布了一款名为“Project Glass”的拓展现实眼镜。该设备具有网上冲浪、电话通讯和读取文件等功能。到目前为止,苹果虽然还没在该领域“扣动扳机”,但在传闻中,苹果将推出一款名为“iWacth”智能手表,业界大多相信“iWacth”的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此外,微软的物联网团队近来也在大肆“招兵买马”。
分析师预测,下一个消费电子领域的霸主极有可能是可穿戴设备厂商。刚刚获得2.5亿美元融资的Jawbone就可能成为候选者之一。这家公司生产的UP智能腕带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追捧。这其中就包括雅虎CEO梅耶尔。为了庆祝自己任职雅虎一周年,她还自掏腰包向雅虎员工赠送了该设备。
国内厂商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也动作频频,包括百度的Baidu Eye眼镜和咕咚手环、果壳的Geak Watch智能手表和Geak魔戒、小米的智能鞋等。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约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
可穿戴设备前景虽然很美好,但现实依旧很“骨感”。消费者对此往往只是出于“猎奇”,实际购买欲望并不强。一方面是因为其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因为其设计不够完善。据体验者介绍,谷歌眼镜不适合在明亮的光源下使用,且续航能力只有3至5个小时;三星等智能手表,由于其安装了诸多软件,一天需充一次电。另一方面,隐私问题也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手腕、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会记录使用者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能被使用的范围和限度,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此外,用户对该设备的使用习惯还有待培养。一项调查显示,美国18岁以上的青年中,虽然有十分之一的人拥有活动追踪设备,但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再使用;拥有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中,三分之一的人会在6个月后放弃使用。
一些知名IT人士目前也不看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认为可穿戴设备行业相关产业链还不成熟。由于可穿戴设备的体积和能耗限制,要求芯片、显示屏、电池都需特别定制,因此成本居高不下,产品难以批量落地,商业化还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