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医学憧憬:造人体器官

  

t019bb7801a49c703f8.jpg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150万器官衰竭患者中,仅有一万余人能得到器官移植,更多的人只能在等待配体的过程中病情恶化甚至离世。如果3D打印能够解决这项难题,无疑将成为最受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生物信息处理、高精度打印机等是目前3D生物打印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尚需时日。

  随着近年来全球不断掀起的“3D打印热”,先行者们的好奇心已不满足于打印一些玩具摆件、塑料杯子等常规物品,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想象空间更为广阔的生物医学领域。

  尽管3D打印在生物医学市场前景广阔,但生物数据处理、合适的生物材料、打印设备研发以及打印后的活体组织存活等四大技术性问题,是当前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最难啃的骨头”。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陈继民向记者表示,3D打印在生物医学的应用是一个由远到近的过程,“乐观估计还需5~10年才能获得突破。”

  开启“私人订制”健康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医生通过提取一位患脂肪瘤女孩腿部的CT参数,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并打印出女孩腿部的3D下肢骨骼的3D模型,最终帮助女孩双脚直立。

  从这项案例能一探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端倪,那么3D生物医学打印的全貌是什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对此解释到,3D生物打印是以三维设计模型为基础,通过软件分离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的方法,用3D打印的方法成型生物材料,特别是细胞等材料。此项技术可用来制造人工的组织,人工的器官、各种假肢、手术导板等一系列材料。

  简言之,3D打印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一方面是通过患者病变部位扫描成像,利用3D打印机将二维图像打印成3D模型,让病人和医生更为直观地观察与沟通,并根据模型反应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手术方案,保证手术精度;另一方面,通过3D模型,用特殊的生物“墨汁”打印活体细胞,在体外培育仿生器官及活体组织,再植入人体内。

  

t01add06ca7b95b9c82.jpg

 

  戴尅戎告诉记者,“由于一般常规的假体都是标准型号,3D打印不仅能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手术方案,也能为病人安装上最合适的假体。”

  在个性化消费的浪潮中,个体化健康方案无疑是一个大趋势。美国毒理研究院院士、蓝光3D生物打印研究院院长康裕建认为,临床医学引入3D打印技术,开启了“精准医学”、“订制健康”的时代。

  尽管3D打印在生物医学的应用属于起步阶段,但短短数年发展至今已有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除了义肢、假牙、骨骼支架等没有生命特征的产品,科学家们已开始着手研究具有活性的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抑或在将来大面积填补器官移植的缺口。

  陈继民表示,3D打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一个由远到近的过程,“离人体越远的,如义肢、骨骼关节,已经比较普及了。反之,离人体越近的应用,如组织修复和体内器官移植,乐观估计还需5~10年才能获得突破。”

  尚存多项难题待解

  3D生物医学打印,吸引的不只是科学家及狂热者,更博得了各路资本的青睐。据了解,国内一些公司如先临三维、蓝光发展和光韵达等,均先后开始涉足3D生物医学打印这一蓝海。市场研究机构LuxResearch预测,3D打印技术在医疗市场将于2025年达到19亿美元的规模。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3D生物领域真正发展成为产业化还为时尚早。

  康裕建认为,生物信息处理、生物墨汁研发、高精度打印机以及打印后处理是目前3D生物打印面临的最大瓶颈。

  在康裕建看来,在打印一个生物假体之前,要了解它的全部信息,并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二维到三维的转化。一些复杂的器官,如心脏、肝脏等,由于血管、细胞等组织分布密集,在没有完全获得此类脏器的信息打印出来的仿生品,发挥不出功效。

  同时,打印所需的材料——“生物墨水”的研发难度仍较高。主要表现在细胞间如何作用,怎么排列,如何控制其所处的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