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物联网:人的增强

  物联网的出现,源自于 1995 年 比尔·盖茨 (Bill Gates) 对于智能家居的狂想。想像着有一天回到家里,空调会自动依据当天的气温帮我们调节温度。冰箱会在早餐牛奶喝光时提前帮我们预订好。甚至,早上起床时就能闻到厨房飘来阵阵的咖啡香。通过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到网上,再经由传感器、资料传输等技术的系统性整合,物联网的大梦就好像是让人们能够生活在处处都有隐形帮手的环境里。

  虽然在前几年,物联网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迅速发展起来。随着 Nest 的成功以及 Google 的投入,物联网如今确实已被视为是“下一件大事”。不仅各科技巨头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冲入这片充满商机的大陆,许多新创公司也都希望能够在这里崭露头角。不过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打算继续为这片愿景再多说些什么。而是要从另一种观点来看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作为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的隐形帮手,往往被看作是变得更“聪明”的智能设备。或者说,变得“有意识”的智能设备。只是,这就是物联网的本质吗?

  物联网的本质:人的增强

  Web 2.0 之父 Tim O’Reilly 曾经在一场访谈中谈到他对于物联网的看法。他说,物联网真正的本质其实是“人的增强”(human augmentation)。这句话乍听之下有点玄妙。但简单来说即是,他认为当智能设备有了可以侦测资讯的感应器,又能够传输资料、并与使用者连结时,这样的智能设备其实就是将人的能力更进一步放大。

  O’Reilly 以 Uber 为例。虽然 Uber 现在仍是由人来驾驶,但他认为除去这点之外,Uber 让司机与乘客都能够即时知道彼此的位置,因此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与焦虑,这就是通过所谓物联网的应用增强了人的能力。

  这样的说法,有点像是加拿大知名的传播学者 Marshall McLuhan 经典的那句话:媒介是“人的延伸”。McLuhan 的意思是,我们过去都只注意到媒介传递的内容,但同样重要的是,不同的媒介形式会因为改变了人自身的能力而带来巨大影响。例如,无线电广播出现以后,人的声音开始能够即时传得很远很远。过去可能最多只有一个村里的人可以听到你说话。有了广播之后,甚至整个国家都能够同时聆听着一个人的声音。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地球村”一词,其实也正是 McLuhan 观察电子媒介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时提出的概念。当时,McLuhan 根本还不知道网际网络这种东西。但他已经准确地预测了,从电报、无线电广播到电话,人的能力会不断地被媒介放大,直到有一天,整个地球会“内爆”收缩为“天涯若比邻”般的村落大小。

  “物”不只是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细微的区分必须认识到:这些“物”不只是工具。这句话当然不是在说,物联网中的各种联网设备不是工具。它们当然是,而且还是让我们今天、未来可以生活得更加便利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物”所做的不只是让人达到目的而已,它还改变了人自身。

  举例来说,钟表的发明与普及的使用,不只是让人们开始可以计时而已,更让人们习惯了以一种精准、序列的方式来认知时间。而有了手机之后,它也不只是让人们能够随时联络他人而已,更改变了人对于彼此之间关系距离的想像。研究手机文化的学者用“就好像把朋友装在口袋里”,来形容这样的改变。

 

  O’Reilly 所举例的 Uber 也是如此。假设我们将 Uber 想像成无人驾驶的自动车,它当然是变得更有智慧、还能“知道”乘客在哪的运输工具。但是,这样的发明不仅让我们生活的更便利。从 O’Reilly 所谓“人的增强”的角度来看,随时能够知道当下是否有车可以搭,或精确地知道要搭的车何时会来,这也意味着乘客的认知能力也改变了。他不用再像无头苍蝇般地等待、张望,而是随时都知道车子到了哪里、还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