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潮流引领着第三次的IT浪潮,带给企业内外部的巨大变革。哈佛商学院教席校级教授迈克尔· 波特与PTC公司总裁詹姆斯· 贺普曼曾在一年前联合撰文分析,智能互联产品让企业重新思考它们所处的行业以及它们业务的方方面面;而在今年发表的续篇里,两位作者主要关注这些产品对企业运营和组织架构产生的冲击。
物联网时代确实促使企业在自身产品以及企业运营战略方面进行革新。作为致力于帮助制造型企业实现拥抱IoT梦想的公司,PTC对智能互联这股浪潮对今天的企业和竞争格局进行的重塑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
物联网带来的新“工业革命”再思考
工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的新阶段,形成新的智能化的制造体系。
主要的工业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包括中国,都看到了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巨大潜能。PT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博士表示:“美国、德国、中国是三种不同的风格,美国人讲的是工业互联网,是从上向下的概念,其强调的是布局;德国的工业4.0是较强调制造环节,是在生产的环节上怎样进行智能化和提高效率;而中国的制造2025则是两者皆有。”
这三个战略与各个国家实际情况相吻合: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是领先者,从整体布局以及战略的发展方向去考虑是顺利成章的事;德国对于制造质量、对于产品的细致程度以及制造本身的品质,都是有沉淀和积累的,所以德国要发挥自身的工业优势。“从中国来讲,无论是照搬美国的,还是照搬德国的,都会产生差距。如果我们盲目地追崇别人的思路,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有方向性的误导。”寿宇澄博士表示。
但这三种基于不同环境产生的不同战略,其技术上的共同点是一样的——智能、互联。中国的思路是两化融合(信息化+工业化),从智能制造来讲,从实现智能化产品到智能化装备再到智能化运营的转变。这个定义拓宽了制造业所谓智能制造的范围,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结合了美国、德国相对先进国家的经验,又对中国的制造业做了很多的研讨以后形成的。
PTC基于国家的这个战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革新,希望通过在软件业的业务提升,能够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像ThingWorx这样的物联网平台,使得像类似于预测性的软件,像增强现实、设备云管理等都能够有序地形成一个真正可以落地的软件平台。
再思考之一:产品形态转型
要完全理解智能互联产品对企业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核心部件、技术和功能。所有的智能互联产品,从家用电器到工业设备都具备三个共通的核心元素:物理部件(例如机械和电子零件);智能部件(传感器、数据储存装置、控制器、软件、内置操作系统和数字用户界面)以及互联部件(互联网接口、天线、连接协议、联通产品的网络以及在远程服务器运行并包含外部操作系统的产品云)。
寿宇澄博士认为:“随着产品产生巨大的变化或有变化的可能,对于一个产品的经营者,对于一个业务,对于制造业来讲,它的思维必然要围绕这个变化来有一些新的开展。”
要抓住智能互联产品的浪潮,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这个技术矩阵包括产品硬件、软件应用、用于互联的网络通讯系统、产品云、网络安全工具套装、获取外部数据的接口以及与其他业务系统联接的工具。
▲智能互联产品需要全新的产品架构和技术堆栈
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工具,帮助企业掌握这些规律;然而企业面临的挑战是,智能互联产品本身产生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内外部数据往往都是非结构化的。
一种名为“数据湖”(Data Lake)的解决方案正日趋流行,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数据流以原始的格式储存起来。在数据湖中,人们可以用一系列新型数据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智能互联产品产生的数据,还有一些企业开始部署名为“数字化映射”(digital twin)的新型工具,而智能互联产品的运行越来越离不开以云为基础的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