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广域网络这一领域未来会形成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群体,尤其是持续推进LPWAN在各行业应用的厂商正在扮演者带来“鲶鱼效应”的角色,加速推进产业成熟。
在前几日举行的中国移动 2015 终端合作大会上,中国移动集团副总裁李慧镝宣布了4G 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的宏伟目标,但其发言稿中一句“中国移动将持续推动窄带物联网( NB-IOT )的标准化进程,逐步开展现网验证,争取 2017 年实现商用”吸引笔者注意。与此同时,华为无线网络发文称“ 2016 年将作为 NB-IOT 商用元年载入通信史册”。低功耗广域网络( LPWAN )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将加速百亿物联网设备接入。不过,正如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所分析,低功耗广域网络这一领域未来并非运营商独占的市场,会形成一个运营商级、行业应用和企业专网的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群体,尤其是持续推进 LPWAN 在各行业应用的厂商正在扮演者带来“鲶鱼效应”的角色。
科技领域不缺鲶鱼效应,低功耗广域网络也不例外
“鲶鱼效应”来自于挪威渔夫的经验,在运输沙丁鱼过程中,在沙丁鱼群中放入一条鲶鱼,鲶鱼的不断游动搅动喜欢安静的沙丁鱼四处游动,从而解决了沙丁鱼缺氧问题,减少沙丁鱼死亡率。在商业活动中,鲶鱼效应表现为一个行业中出现不断打破原有市场格局的“搅局者”,将刺激行业中其他企业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激活整个行业。
不断变革的科技行业从来不缺鲶鱼效应,举个与通信领域相关的例子:光纤网络一直是大型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而就在 2012 年,谷歌充当了一次这一领域的“鲶鱼”,率先推出基于光纤的千兆宽带服务,并扩展到多个城市。谷歌这一举动让美国宽带运营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AT&T 、华纳有线等传统宽带运营商也开始了千兆光纤计划,从而推动美国进入千兆宽带时代。
微信倒逼电信业改革、支付宝革命等等,鲶鱼效应在科技领域不断上演。物联网领域也不例外,早在 2012 年, Sigfox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以其超窄带( UNB )技术开始了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布局,很快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中的明星企业,让很多主流运营商加速思考专用于物联网的广域网络部署, Sigfox 这条“鲶鱼”让促成了运营商对LPWAN 的重视(今年初 Sigfox 获得 1 亿欧元融资中很多来自运营商)。
打破均衡,鲶鱼效应作用的发挥方式
可以看出,在鲶鱼效应发挥作用的场景中,一般存在一个相对“均衡”的市场格局,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壁垒或限制性因素,某一市场中具有优势地位或话语权的厂商并不急于快速推进某一创新的研发和商业化。而当“鲶鱼”出现时,这一“均衡”格局被打破,原来具有话语权的厂商面临挑战,不得不进行创新和商业化。
在物联网发展早期,存在多种零星或碎片化的场景需要低功耗广域网络的支持,大规模的网络部署的不具备经济性;而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成熟,物与物连接需求越来越多时,运营商依然通过 GSM 传统蜂窝网络来提供连接方案,并收取流量、短信费用。此时,出现各种低功耗广域网络方案厂商,从满足企业、行业应用出发,破解用户连接中对功耗、信号穿透等方面的困惑。虽然这些大多为中小企业提供,但在满足小项目、碎片应用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形成了一股力量,倒逼大厂商加速低功耗广域网络的部署。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型主流运营商还均未部署低功耗广域网络,而 LoRa 、Sigfox 等技术标准已走出研发实验室,开始了大量商用布局。虽然支持 LoRa 、Sigfox 产业链的大多为中小企业和小型运营商,但他们灵活、快速的商用也在不断刺激着主流运营商和大设备厂商的神经。当 LoRa 在 100 多家联盟成员推动下不断落地部署,全球主流运营商、芯片厂商、设备厂商终于在 NB-IOT 技术路线上达成一致。诚然,推出一张广覆盖的大网,其标准制定、产业链培育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但 LoRa的商用也形成了一股鲶鱼效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