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出路在哪儿?携手可穿戴,接上物联网

  

 

  目前的 移动医疗 企业多在挂号、交费等医疗周边环节徘徊,鲜有能够成功切入诊疗环节的案例,基于这种服务的移动医疗1.0版的上半场或许已经结束,业内人士预估,在未来的2-3年内,行业将经历一次整合与洗牌,与植入性质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结合及技术层面的突破,都会是下半场的风向。

  回顾 线上or线下多种模式的摸索

  

 

  移动医疗仍是医疗领域的新事物,因超过80起的企业融资案例,是过去5年内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2014年也被称为移动医疗元年。包括BAT在内的众多机构和资方,都在这个领域跑马圈地。在已经过去的2015年,移动医疗领域亮点颇多,一方面融资在继续,由微医集团在9月份完成的3.94亿美元融资金额,也成为该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而根据第三方机构的预测,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在继续融资之外,移动医疗对现有模式也在尝试着多种突破,没有相对固定的盈利模式也是移动医疗被诟病的不足。为了寻找这种模式,移动医疗也尝试了从线下到线上,又部分回到线下的过程。伴随着资本疯狂涌入,将传统医疗搬至线上一时间让很多创业者兴奋不已,从轻问诊入手的一场“搬运”拉开序幕。但切入核心诊疗环节不是一场简单粗暴的“搬运”就可以实现。于是,部分移动医疗企业又开始从线上回到线下,纷纷开起线下诊所。这个过程也一度让业内人士质疑,移动医疗最终还是要落地开诊所,线下是否成为移动医疗的唯一出路?

  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看来,这些模式还多处于移动医疗1.0版的上半场,业内企业仍多处于网上预约、挂号、电子查询、支付等环节,多在非核心诊疗服务范畴打转,“我们看到的还是建平台、挂号居多。就如同‘大众点评’不能称之为移动餐饮一样,目前的服务最多算是借助移动技术手段为患者就诊带来便利,提高的是医疗周边环节的效率。当然,这些服务也是需要的,但这不是移动医疗的内涵,而是将移动医疗泛化。医疗的核心业务是诊断和治疗,就医流程是医疗的周边业务。”

  展望1:借助植入性可穿戴设备切入诊疗环节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已经切入挂号等医疗服务周边环节的基础上,移动医疗也将逐步向医疗领域的核心业务进军,即诊疗环节。

  易观智库分析师林文斌认为,用户对线上医疗咨询的习惯进一步形成,商业模式也逐渐清晰,这些特点在今年会继续增强。

  至于向核心环节切入的具体方式,庄一强认为,一个比较容易切入的端口便是与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结合。“目前,可穿戴设备收集的多为与医疗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的数据,如计步、运动消耗等。未来,可穿戴设备将越来越多地采集可用于医学的数据,如体温、心电图等。”可穿戴设备也或许将成为移动医疗切入诊疗服务的技术手段。

  当然,这也有待于可穿戴设备的进步,国外已经致力于研究植入性可穿戴设备,“目前寄托于手表、手机、衣服等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暂且称之为接触型可穿戴设备,能够获取的数据是相对有限的,而植入性可穿戴设备放置入人体,疾患群体对于可穿戴设备有着实际的需求,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可能如心脏起搏器一般,在监测一些数据和指标方面有更多的优势,能够监测到传统设备在体表无法收集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与医疗本身也有较大关系。”

  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分析,落到线下,方可实现移动医疗的价值。2015年,已有一些企业开始了线下服务布局的实践,如春雨医生设立线下诊所、平安好医生启动“万家诊所”计划、微医集团与华数集团共同打造O2O医疗平台、丁香园自营线下诊所。打通线上线下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紧密融合是未来移动医疗领先企业的突破点。

  展望2:移动医疗还可以+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