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印度人的升职记,就是 Google 的成长史

  2004 年 4 月 1 日这一天对 Google 来说是个挺特殊的日子。不仅 Gmail 这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子邮箱在这一天发布了,还因为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印度工程师来到了 Google 面试官面前。他就是桑德尔 皮蔡(Sundar Pichai,更多人喜欢叫他 劈柴 )。

  十多年过去后,Gmail 是 Google 旗下七款月活跃用户数超过 10 亿的产品之一,而皮蔡也成了 Google 的 CEO。2004 年的愚人节对 Google 来说真是有些特别。

  

Sundar Pichai8

  桑德尔 皮蔡:Eointernational

  在到 Google 面试前,出生在印度的皮蔡已经有了斯坦福的学习经历和麦肯锡的工作经验,但这样的履历距离让他进入公众视野还差很远。不过,在加入 Google 几年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皮蔡不但做出了 Chrome 浏览器这类成功的产品,甚至还接管了 Android 这样影响数十亿人的业务线。去年,他终于成为了 Google 的新任 CEO,并且亲手执笔了最新一期的创始人信。

  要知道,往年这封创始人信一般都是由 Google 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拉里 佩吉( Larry Page)或谢尔盖 布林(Sergey Brin )亲自撰写。今年这个任务转交给皮蔡后,从名义上来说,他已经被佩吉和布林看成是 Google 的创始人之一了(曾担任 Google CEO 长大 10 年的施密特都没被列为创始人过)。考虑到皮蔡这些年在 Google 完成的工作,这个称呼虽然在时间方面有些错位,但在功绩方面可没有。

  桑德尔 皮蔡与Chrome 浏览器

  2004 年加入 Google 之后,32 岁的桑德尔 皮蔡首先负责的是 iGoogle、Google Toolbar、Desktop Search 这类当时围绕桌面搜索产品构建起来的业务。

  那个年代,市场上的主流浏览器一直是微软的 IE 连 Firefox 在当年 11 月才首次发布,互联网公司为了让用户打开浏览器就能访问自己的服务几乎都会开发浏览器工具栏这样的产品,Google 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当时诸多公司都在开发浏览器工具栏,所以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还有一些公司甚至会用不正当手段来推广自己家的产品。这种无序竞争的环境,导致一个浏览器界面可能被塞了好几个不同的工具栏,用户打开浏览器很可能看到的是下图这个样子:

  

toolbar

 

  对于当时的互联网用户来说,即便 IE 难用,也没有太多其它的选择。一直和浏览器打交道的桑德尔 皮蔡开始建议 Google 开发自己的浏览器。不过,时任 Google CEO 的埃里克 施密特(Eric Schmidt)在长达 6 年的时间里都不支持皮蔡的这个想法。施密特后来回忆说:Google 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他可不想在浏览器大战中输得鼻青脸肿。

  得益于两位联合创始人的支持,皮蔡还是做了浏览器。2008 年 9 月,产品主管桑德尔 皮蔡和工程主管Linus Upson 一起在 Google 官方博客上宣布了这款新产品。从这篇官方博客当时的描述看,皮蔡想做的不仅仅是一款浏览器,而是一个顺应 Web 技术发展的现代化计算平台。

  

NAME 2

 

  浏览器市场份额走势

  到了 2012 年,也就是 Chrome 发布四年后,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3%,超越 IE 位居首位,这个优势一直保持至今。Google 作为浏览器领域的后来者,用 4 年的时间就击败 IE 和 Firefox,成为浏览器领域的领军者,桑德尔 皮蔡功不可没。

  2016 年 4 月 20 日,Chrome 版本号达到了 50 这个大关,Google 公布了一系列数据来展示 Chrome 的发展情况,比如移动端的月活跃用户数突破 10 亿、每个月可以为用户加载 7710 亿个网页等等。

  从产品上来说,桑德尔 皮蔡主导开发的 Chrome 给整个浏览器行业带来了很多改变,并推动了 Web 技术的发展,比如快速的产品迭代理念、多进程的标签页管理方式、后来被 Opera 等其它浏览器厂商采用的 Blink 引擎等等。从战略上来说,Chrome 对 Google 同样意义重大,毕竟浏览器是桌面时代的网络入口,也是 Google 内部继搜索后又一个用户数超过 10 亿的产品。对皮蔡个人来说,从头参与 Chrome 和 Chrome OS 产品线的管理,让他得以积累与开发者和硬件厂商相关的经验,而这也为他后来主持移动方面的业务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