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诺基亚塞班时代是如何安装第三方软件的:首先你得请证书制作网站制作证书,导入到手机进行签名,这才是第一步;之后登录手机软件论坛,找到你所需要的软件并下载,通过数据线传输到手机 (当时手机还不能用WiFi) ,然后你还要先安装一个PC套件,才能进行安装,可是往往发现,你下载的软件不支持你的手机型号……
回想一下,在诺基亚占主流的时代,Cambio如果仿照Uber推出打车软件,能迅速推广扩张吗?很难。当时根本就没有第三方软件生存的土壤,一眼望去就看到了发展的天花板。Cambio也没有走手机软件这条路,用的还是传统的磁卡+密码,在当时看来这个方案也是比较成熟的。
除了智能手机这个“大”硬件外,很多“小”硬件的普及也改变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环境,对于Uber那就是手机GPS模块。
以前GPS还不是手机的必备硬件,也存在功耗大,定位慢、定位不准确等缺点。当时笔者购买手机要求一定要有GPS模块,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只是起辅助作用,一直开的话两块电池也不够用。其实当时发达国家的车载GPS发展很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手机GPS模块这东西,后来发现手机GPS技术成熟后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这时候已经晚了。
所以说很多新技术前期都特别坑爹,就跟蒸汽火车跑不过马车一样,但是只要给研发人员时间,金子总会发光的。
像GPS模块这种小硬件的普及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日本,在翻盖机时代就已经普及NFC了,移动支付就发展的很快。如果前置摄像头不普及,直播app肯定也没法壮大。
现在还有哪些小硬件没有普及?有NFC,有生物识别 (主要是指纹) ,有曲面屏,有裸眼3D,有无线充电,以及手机投影仪……像NFC和指纹识别这种硬件已经接近普及,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第三个改变是市场营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外国公司到中国经常水土不服,eBay、新蛋、日本乐天……数不胜数。当时这些外企的中国地区总经理往往不是大陆本土人,要么就是要事事向外籍领导汇报做决定,结果就是战略目标不接地气,推广受挫。
惨痛的经验教训告诉企业,各个国家市场环境不一样,像Cambio这种自助取车驾驶停车的模式,在经济发达的德国或许还行,在发展中国家可能就要改变一下思路。比如滴滴意识到中国用户对低价出行的需求开发了拼车功能,现在更进一步变成了拼座,就是对市场的精准了解。
其实现在看那些copy硅谷创新企业的中国公司是不是骗投资人钱的,有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有没有根据中国市场定制一个特色功能?Dropbox火的时候全中国到处都是网盘公司在拉投资,功能完全照抄,现在还剩几个?这其实就是营销的本土化战略。
国内有个营销伪科学遗毒很深,经常出现在传销组织中,叫做“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梳子卖给和尚呢?和尚这个群体人数少,也没消费需求,目标客户就不对,市场定位本身存在问题。
像Cambio的市场定位就是会开车而且愿意开车的,这个群体就比不会开车不愿开车的人少很多。再考虑到社会环境,比如政府要愿意提供专用停车位,目标客户群就进一步缩小。很多初创企业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的目标客户群太小了,无法支撑你的成本,更不用谈扩张了。
但是目标客户群过于庞大也等于没有目标客户群。很多企业一开始没什么问题发展很好,后来出现增长瓶颈,搞不好就衰退了。HTC这家企业曾被誉为安卓智能机鼻祖,很多人第一款智能手机就是HTC,但是现在怎么不行了?
当年安卓刚面世,市场还小没什么竞争者,HTC先进入市场以性价比俘获了一大批用户。但是后来市场变大,细分市场出现,还坚持原来战略的HTC自然就在这些细分市场上拼不过对手,黯然出局。
而华为呢?华为P9主打拍照,宣传文章突出徕卡双摄像头,代言人请来国际影星亨利·卡维尔和斯嘉丽·约翰逊,广告图片是两人自拍照,发布会请的嘉宾是国际顶级摄影师……你看完这些后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这个手机拍照很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