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和美国:AI领域的两种演进路径
美国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在AI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是从软件发展起来的。瑞士和邻国德国类似,以高端机械制造业为优势产业。瑞士研究机器人的科研人员很多来自于机械工程系。由于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传统积累较强,在机器人研发方面是以机械工程和硬件研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果将机器人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需要的知识是各方面的:既要有一个可以动的载体,也需要有学习、感知等智能方面的能力;既需要传感器,还要做控制系统,有整体的设计能力。美国和瑞士,一个从软件起步,一个从硬件出发,最终殊途同归。
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优势。对于制造行业,瑞士产品质量高,但受产能限制,产量不大,擅于在高端细分市场取得成功。美国的强项是信息技术,而瑞士则在高端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更强。机器人需要两者相结合。德国与瑞士相似,在高端制造领域有优势,因此Roland教授认为德国在机器人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瑞士的市场太小,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在大众消费市场的优势不强,但在专业市场领域有优势。像无人机,中国的大疆公司已经在大众消费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国的市场容量和生产能力优势的体现。
美国软件巨头在布局人工智能方面,一直没有停下收购创新公司的脚步,近年在机器人领域,收购了BostonDynamic、RedwoodRobotics、Schaft等一系列机器人公司。美国互联网巨头逐渐开始意识到瑞士在机械工程方面的优势,Google在苏黎世设立了全球最大的工程实验室进行AI和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Facebook去年也在苏黎世设立了做虚拟现实方面的工程研发机构,苹果在苏黎世理工招募了10名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方面的博士及博士后进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之前还收购了苏黎世联邦理工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的技术转移公司Faceshift。成立于1945年的IBM苏黎世研究中心,是这其中最有历史的机构,这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机构去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制造出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标志着人造大脑研究的一大突破。除了美国互联网巨头纷纷在苏黎世设立实验室并招募苏黎世联邦理工最顶尖的人才,其他诸如迪士尼、三星、博世和甲骨文等公司也在此开展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
苏黎世集中了欧洲机器人领域顶尖的人才、一流的大学和宜居的环境。凭借人才和国际大公司的聚集,苏黎世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初步具备了机器人硅谷的气象。
瑞士机器人创业环境
在机器人领域创新,小公司比大公司自由度更大、更灵活、更有优势。突破性产品需要的是新的研发能力。因此,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要开发新领域的产品需要的是新的而不是现有的研发人员。从这个角度看,大公司并没有优势。在早期阶段创业,需要看起来有些疯狂的想法和创新的文化,小公司往往在开发新市场方面做的更好。由于创始人意愿不同,有些小公司接受被大公司收购,有些创业公司选择继续独立发展。想开发新的产品,创业公司最好能够独立发展几年。
目前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方面,大公司的倾向是要么与非常早期的创业公司合作,要么自己搞创业公司。大公司知道未来产品的方向,愿意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机器人领域,谷歌、facebook、苹果、ABB等大公司去年收购了不少早期创业公司,其中一个被苹果收购的小公司只有十个人。
融资方面,瑞士的早期融资做得比较好,瑞士政府会有投资项目为早期创业公司提供小额支持。还有Wyss、苏黎世联邦理工的基金等也可以在早期为创业公司提供资助。这阶段的资助可以让公司制作出产品原型。但当公司到了需要扩大规模,组建团队、购买生产设备、把产品推向市场的阶段,在瑞士融资就不那么容易了,超过五百万瑞郎的投资相对困难。在投资方面,瑞士不缺钱,缺乏的是在投资上敢于冒险的文化。大额融资阶段,瑞士的创业公司愿意去美国寻找投资,有公司还因此搬到美国去。整体而言,瑞士对于外国投资的态度是开放的,早期的创业公司被美国公司收购,只要被收购的公司继续留在瑞士发展,对于瑞士而言,就是乐见其成的事。开放意味着吸引人才,也意味着合作。瑞士公司对国际资本向来是开放的,比如,从瑞士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大部分股份已经不是瑞士人拥有,曾经瑞士人引以为傲的瑞士航空,目前也已经属于德国汉莎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