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个由黑白两色交错而成的小方块—二维码便侵入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路牌广告、海报传单、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甚至连商品包装盒、机票、火车票等各种票据,餐馆、咖啡店等各种消费场所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像所有的与网络有关的应用一样,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东西安全吗?
无所不在的二维码
从前,想要看动画片只能通过电视和网络在线收看,但在二维码的应用兴起之后,消费者只要掏出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随时随地收看到心仪的动画节目了。青岛出版集团数字动漫出版中心于2012年首次推出了一批附加有二维码的动漫儿童图书,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就会得到一个相应的网站地址,点击网址后,就能查阅到出版物的动画片视频。
在北京,很多年轻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购买电影票的生活。相比传统的购票方式,二维码所带来的购票体验方便快捷:在票务网站上选好影片及座位号,在线付费后,手机上就会得到一个二维码,拿着这个二维码到影院的自助验票机上进行扫描,就可以直接打印出电影票。
网友小黎喜欢在网站上看视频,偶然间他注意到网页上多出了一个二维码,用手机一扫,点击的视频就会在手机上显示出来。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小黎使用了几次,慢慢地,他发现了其中的妙处,“坐着看看电脑累了,直接一扫,就可以拿着手机躺在床上继续看了。”
对于什么是“二维码”,在百度百科上有这样的介绍:起源于日本,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条码。
青岛易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成解释说,“计算机的所有信息都是二进制来储存的,我们平时在电脑上看到的图片、文字都是通过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翻译而成的,构成二维码的黑色和白色的点对应的就是二进制的0与1,事实上二维码只是二进制的表现形式。”
通俗地讲,二维码就是一个信息的“链接”,为你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提供一个“入口”。将一组信息浓缩进一个小小的黑白方块符号中,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就可以通过手机对二维码的拍照来即刻获取相关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相当于解码,解出来的是一段描述文字,也可以是一个网址的链接。
华丽的逆袭
起源于日本的二维码在国外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多年以前,而在国内的出现也是多年前的旧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