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拿什么来盈利 热闹背后存在安全隐患

       二维码技术2002年开始在日本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国内二维码应用则始于2006年,最早出现在电子凭证、平面媒体及数字出版等领域。

       2006年8月,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力推手机二维码的应用,并将其列为重点工程。一些新锐媒体也尝试使用二维码打造平面媒体、手机和互联网实时互动的超媒体平台。当时最为流行的做法是,在某则新闻旁边放置一个二维码,链接与这则新闻相关的音视频、图片等。

       去年,坐拥3亿用户的微信给二维码带来了春天—通过二维码实现服务功能的微信产品迅速进入公众视线。当年9月,新浪微博宣布正式上线二维码,提供的三项服务包括:打开个人资料页快捷互粉、打开指定网页、直接打开已输入特定内容的微博发布框。

       在那之后,二维码的应用在互联网领域蔓延。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捆绑了微信,依托微信的摇一摇、二维码扫描等功能,开发各种支付方式;新浪微博、搜狗输入法、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和支付宝、大众点评网等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都先后开通了二维码功能。

       不过,他们看中的肯定不是功能这样简单,而是背后的利益。有业内人士曾经预测,二维码会在三年内撬动千亿级的市场。知名互联网企业投身其中,也昭示了二维码产业未来的光明前景。

       此前,有分析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解决了终端解码和数据联网的问题,而众多低成本二维码在线工具又解决了编码生成问题。制约二维码应用的最大瓶颈得以打破,使得其商业价值逐渐凸显,也使得业界对其市场规模的预期不断刷新,这一切有利条件,促使二维码这个沉寂已久的“老”行业在倏忽之间完成了华丽的逆袭。

       拿什么来盈利

       小张是岛城某杂志社的网络编辑,最近他们的杂志也开始使用二维码推介自己了,在杂志的封面印制了二维码。负责此事的小张只用了不到两分钟就把这个二维码搞定了,“在网站上搜索‘二维码生成器’,然后输入你想要传播的信息就可以了,就是这么简单!”

       制作应用的简易性对于二维码的推广来说虽然极为有利,但这个特点却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维码的盈利模式。

       有专业人士认为,从技术方面来讲,二维码是开源的,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技术门槛较低,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这也注定了它无法独立生存。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二维码说白了就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型应用,如果“扫”的动作后面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支撑,那么二维码难保不重演五年前的覆辙。

       对此,张成认为,二维码只能储存简单的一段文字或者是一个网址,储存的信息量偏少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二维码的发展,但他仍然相信,二维码未来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因为在他看来,“尽管储存信息量很少,但已经足够储存一个入口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二维码能够储存互联网的任何一个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