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等追溯系统能解食品安全之困吗?

       专家指出,就技术和成本而言,农业养殖环节实现食品信息追溯并没有太大阻力,而下游的销售环节实现可追溯,更多依靠的是一些网络和软件技术,相应的技术比养殖环节更成熟,只要有一定的机制来降低追溯系统使用者的设置和管理成本,推广起来其实不难。

       信息孤岛亟待“通航”

       “这周我们有6种水果可以追溯到田头。”站在新村路店贴有二维码的安徽油桃专柜前,家乐福上海区食品部商品总监康雅德坦言,目前家乐福销售的水果百分百追溯到源头,还做不到。

       记者用一款扫描软件对准二维码,很快就得知在售的油桃来自砀山县鑫银水果专业合作社,采摘时间是5月12日。家乐福已与该合作社“农超对接”了3年,才能掌握到第一手信息,而那些尚未建立产地直供模式的蔬果,验证供应商提供材料的真伪,就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关键食品只有几家大企业产销,控制着八成以上的市场。而在中国,一种食品就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加之许多食品上海本地并不种养殖,市民消费的农产品中就有近七成来自外省市,势必造成一些食品多次转手,“身世”复杂,追溯起来很难。

       “通过产地直供模式,可以缩短食品的产业链,减少追溯源头信息的难度,应当提倡。”李煜表示,目前亚细亚在崇明租赁了千亩良田,直供静安区标准化菜市场,可满足该区近两成的绿叶菜消费需求,不过全面铺开还需时日,大量蔬菜还是依赖江桥、江杨这样的批发市场。

       要让追溯系统名至实归地发挥作用,打通产地、产业链之间可追溯信息的“壁垒”尤为关键。就现在标准化菜市场的蔬菜而言,并没有做到“全追溯”,消费者通过追溯码只能找到菜市场摊位的上家即批发市场的信息,而非源头产地的信息。这其中不是田头的信息缺失,而是产业链彼此的信息没有共享。比如一些本地菜,其实田头的种植过程数据和出田检验数据相关部门都掌握,如果能共享给下游的批发环节,那么追溯码就可以跟踪到田头。

       相比蔬菜,前期被曝光的“混合肉卷”要实现信息化追溯,难度更大。业内人士指出,一种“混合肉卷”的原料来源就可能涉及数种禽畜肉,且不少原料来自外地甚至直接是外地加工后入沪的,上海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末端的批发环节向上追溯到外地的生产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原料从哪里采购、是否经过检验检疫,这些数据要外地食监部门掌握并提供,上海方面拿到数据后“搬运”进本地的食品信息追溯系统,末端的消费环节才可查询到。

       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食品产业链,期间只要有一个环节的数据缺失,整个追溯链条就会断裂。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表示,上海是座“食品流通城”,因此必须探索一套与其他食品产地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使两地的食品信息能及时对接,才能避免上海出现食品安全信息“孤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