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电子标签 或破铁水联运“大交通”之困

       近年来,铁水联运在中国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多门管理的交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铁水联运的快速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铁道部被撤销,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制约铁水联运发展的最大障碍消失。

  曾经体制掣肘

  铁水联运,即货物到港及出港时,货轮与铁路间直接实现装卸,并最终运输到目的地,中途无须公路中转。此运输方式运量大、中间环节少,受恶劣天气影响小,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是一种科学的运输方式。

启用电子标签 或破铁水联运“大交通”之困

  作为当今国际上多式联运的重要模式,铁水联运在中国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沿海集装箱港口的铁水联运发展较快。国内最早开展铁水联运的港口连云港港1992年起步该业务,目前是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最大承运港;从铁水联运班列开通前的868标箱到2012年底的5.95万标箱,宁波港已经超过上海港,成为华东第二大铁水联运港站,仅次于位于欧亚大陆桥桥头堡上的连云港港;东北地区各港口积极完善陆路集疏运体系,推动了铁水联运的发展;深圳盐田港陆续将铁水联运业务由沿海向内陆地区延伸,目前已在广州大朗、江西赣州、湖南醴陵、云南昆明等地开设铁水联运业务。

  然而,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摆在面前。目前,世界铁水联运发展迅速,国际上港口集装箱的铁水联运的平均比例能够达到20%,美国达40%,印度也有25%,而中国铁水联运集装箱比重不到2%。201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6148.72万TEU,而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只有183万TEU,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只占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1%。

  我国铁水联运发展如此滞后,根源何在?业内人士直指体制障碍:铁路、水运等各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导致两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制约了铁水联运的发展。

  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秘书长李牧原介绍,铁水联运属于多式联运的一种,多式联运的实质在于一站式、一体化的服务,要求从硬件设施、服务标准和信息传递都做到整齐划一。而多头管理带来的结果却是,各种运输方式在各个领域里形成不同的运行规则、不同的网络格局、不同的价格机制、不同的信息系统,无法使多式联运形成一站式、高效率的服务。

  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也曾撰文批评多头管理带来的浪费与低效。他指出,货运枢纽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的问题,部分重要港口没有与铁路接通,导致铁水联运滞后。

  记者调查获悉,根据铁路网建设规划,全国共有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项目,目前已建设完成的有9个,其中,连云港、大连、营口、宁波等港口属于发展较快者,却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打一个比方,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一个人用现代化的设备工作,另一个人用手工干活,前者完工后将工作交给后者,而后者干不出来,结果自然是整个产品生产不出来。当前的铁水联运也是一样,铁路整体的能力与港口的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铁水联运又怎能很好地发展起来?”李牧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