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用身体密码“瞅”一眼就能认出你
2“刷脸”成为通行证 近红外与可见光两项技术结合,能同时抵御普通照片和近红外照片的攻击,为人脸识别加上了“双保险”。 网友们应该都还记得,2011年春节期间,一场“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的微博“打拐”行动引起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李子青研究员带领的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团队,成为打拐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在打拐行动中,课题组研发的用手机等手持式终端的三网融合的人脸识别系统被应用,机动型强、隐蔽性较好。打拐志愿者如果发现可疑的人,就可以随手拍摄,并通过人脸识别软件上传照片到数据库中,不出10秒,即可收到数据库的反馈,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报警处理。 其实,早在2005年,深圳——香港边关就已经在同行关口安装了人脸识别自助通关系统,用的就是这项人脸识别技术。此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采用人脸识别电子票证系统。通过这一大型赛事,课题组改善了在可见光条件下的人脸识别,降低了光照强度对识别的影响。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采用课题组成功研发的嵌入式近红外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出入口控制。该系统通过机器主动提供近红外光源,不仅有效解决了外界光照干扰,还能够自然抵御人脸照片和视频的攻击。 这项自主研发的近红外人脸识别技术,即是被《科学》杂志在《中国聚焦生物特征识别》一文详细描述的突破之一,“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研究人员的棘手问题”。“目前,我们通过近红外光和可见光结合的方式,能同时抵御普通照片和近红外照片的攻击,等于为人脸识别上了双保险。”李子青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告诉记者。 此外,《科学》杂志聚焦的还有李子青课题组开发的“海量视频分析判断系统(Usearch)。”“如果使用这个系统,抓捕周克华这类狡猾的疑犯就不会耗费这么多功夫了。”雷震说。如今街角路边密布的摄像头每天产生海量视频,仅依靠人工监视和排查,有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如果使用Usearch,输入目标人、车的颜色、外观等关键信息,系统就能进行快速筛查,让安防监控工作效率产生质的飞跃。现在,这一项技术已经作为反恐的有效武器出口到国外。 3 从“人配合机器”到“机器配合人” 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提高人们生活的安全系数,提升人与人的互信 “瞄准了就坚定走下去”,中科院自动化所为生物识别努力的团队成员都憋着这么一股劲儿,使他们走得更远。 从近距离识别到远距离识别,从对静止的人识别到对运动的人进行识别,然后发展到针对大量人群的识别,虹膜识别的课题组已经清晰描绘了研究路线图。 “我们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非约束性人脸识别,比如人脸不配合的情况下,识别远距离和不同姿态下的人脸。未来,还要挑战人脸衰老给识别带来的难题。生物识别方向应该是让机器配合人,而不是人配合机器。”孙哲南说。 那么,就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生物识别技术无孔不入的生活:钥匙已无必要存在,只要你给一个眼神,家门就能为你打开;去银行取款,无需带卡,刷脸即可,也不必担心账号被盗;家中来了陌生人,视频监控会立即发出报警声;网上购物,只要看一下摄像头,就能实现资金的支付和流动;登陆社交网络,可以瞬间找出同一张脸出现在网络好友圈中的所有照片;超市老板根据人脸分析结果,就能统计当天光顾的客户数量和年龄分布,用以分析销售情况,广告商也能据此提供更为精准的定向广告;想要进行盗窃等犯罪活动的人也得好好掂量掂量,不存在伪造身份的可能,还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能快速“揪出”坏分子……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