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在2014: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说到传感器(sensor),大家早已不再陌生。以一个公众关注的产品为例:2013年9月20日,Apple公司发布了新一代的iPhone 5s手机,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科技亮点便是识别指纹信息的“Touch ID”功能。实际上,这便是传感器在科技产品应用上的良好范例。

    通过“Touch ID”功能,用户可以增强信息安全以及网络支付的便捷性,且并不会增添任何学习成本和使用负担,因为信息的来源是个人体态以及指纹这样的固有信息,传感器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在我看来,用一个词来概括传感器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就是“桥梁”,一座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将实际的信息数字化,从而实现对于现实的更加精确的控制,这才是传感器最终的使命。

    产业链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四个不同维度的概念,而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与发展成熟,在这四个维度的不同领域内都会有极大的作用。

    如果根据侦测的对象,可以把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分为三类:用户信息,环境信息和产品信息。

    首先来说用户信息。

    用户信息主要围绕着用户在使用产品或者利用产品增强活动的体验的时候产生。比如2013最火的科技话题之一可穿戴设备,这类产品的主要功能实质上就是收集用户信息。通过在用户运动、行走、休息时监测到的数据,帮助用户改善生活质量与锻炼效果,这其实是一种对于个人化的产品体验的打造,把商业行为从推销产品扩展到推销生活方式,对于价值链之中的设计与生产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作用。此外,如同互联网领域的跟踪广告(Trace AD)的精准投放一样,通过合理的检测用户行为可以帮助厂商推出更贴合用户使用习惯的产品,这样便促进了销售与服务的环节,起到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桥梁作用。

07-44-27-42.jpg

    第二类信息是环境信息。

    这里主要包括了在人造环境或者自然环境所能遇到的温度,湿度,照度,海拔,纬度等地理信息。对于这类信息的把握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在供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论是物流,还是储存,对于温度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果能够精准控制这些参数并对于其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化解决,那么可以大大降低物流与存储中的成本,帮助优化产出投入比。

    第三类信息是自身信息。

    这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一方面是在产品的终端销售环节。如果产品本身存在弊病用户必然不会青睐,商业上也很难获得成功。有些弊病虽然并不严重,但也影响着用户体验。比如ipad产品的发热问题。作为生产方,虽然在产品出厂前就进行过严格的测试以保证产品安全可靠,但是很难预测用户行为对于产品的影响。还以ipad为例,用户究竟喜欢在什么地方使用?使用结束之后会轻轻放在柔软的表面还是摔在上面?用户因为把持不当而造成产品损害的几率有多大?用户对于发热有多敏感?这些就可以通过产品内部对于自身的检测来统计,并且据此对于下一代产品进行优化改进,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帮助生产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