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的作品与商业制造的区别

  2013年,智能硬件非常红火,不过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众筹平台上募资最成功的前五十项,包括募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能准时出货的,只有16%,剩下的84%全部跳票。他们募集资金非常成功,不缺乏资金,而且产品的创意很好,为什么不能出货?很大一部分是在生产制造上出了问题。

  很多创业团队对软件非常熟悉,对硬件却不太理解。对产品来讲,做一件,叫个人作品,但如果你想做商业制造,做1000件都算不上量,做1万件、10万件甚至100万件才叫商业制造。所以创业者做作品和做商业制造,量的区别是很大的。

  如果你以前是做软件的,跨到硬件的时候,有些硬件的门槛,有些硬件的需求,你隔行如隔山,可能就会不明了。更何况智能硬件是软+硬的结合,难度就更大了。软件如果有问题,升级补丁就完事了;硬件如果出了问题,小则用户不满意,大则涉及安全性,需要大批量召回,这又会引发危机公关问题。所以硬件跟软件出问题,两者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现在要做智能硬件的软件公司,我要给他们两个忠告:第一,硬件的商业制造比你想象的要难,你不要拿做软件的思维来想象做硬件。第二,把忠告一在心里重复三次,告诉自己,就是这么难。

  当你做出第一个手版的时候,你只需要用工具黏黏焊焊、修修补补,或者用3D打印机直接打出来;到你要做100个样品时,你就需要更多的制造机器和模具,而且你以前用的软模并不精准,你要生产硬模,它的硬度是很高的,做出来是很不容易的;等你的样品做完了,需要进入商业量产,你就要符合当地的市场和法规要求,有的产品在美国很好,到了英国就要重新测试、验证,保证符合功能、法规的要求。当你的产量到了几万、几十万时,你以为自己的量很大,对工厂来说却是毛毛雨,只是让机器动一动,暖暖身……

  商业制造的流程大致就是这样,但现实很残酷,这个流程很多时候并不是单向的,很多时候你的设计、你的构想、你的供应商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做了一批产品,功能却达不到要求,只能回头再来,重新修改方案,修改零件,如此来来回回修改,会花掉你大把大把的钱。没有参与过制造业,就不知道有这样的难度存在。

  就我们观察,你要成功上市一个好的产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你的设计合不合理,方案、需求、用料到底好不好,占了你成功率的50%;而后期的开发验证,占了成功率的30%;剩下的20%,才是工厂生产。如果你前面的流程做得不好,虽然工厂可以做一定的调整,仍然是很难做好的。比如最近有一个客户找我,希望把产品外观做得更酷炫一点,电池缩小一半,发电量增加两倍,我一听就笑了。对智能硬件团队来说,前期的设计、开发、验证,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