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只是移动支付的妥协

二维码只是移动支付的妥协

最近移动支付领域的二维码特别热闹,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被央行叫停之后,现在银联又开始在二维码上抢跑。其实二维码没有那么重要,把NFC、声波支付和二维码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二维码只是巨头们拓展自己原有优势时的妥协罢了。 微信想用二维码把自己移动端的用户优势推广到所有支付领域,支付宝想用二维码把自己在电脑端的支付优势推广到移动端和线下,银联想用二维码把自己在线下商户的优势推广到线上和移动端。原本没什么优势的商家,不可能趁着二维码的热闹建立自己的优势,比如手机银行、百度钱包和其它想上位的互联网金融。 先来看NFC。咱们不讨论技术细节,只把他想象成一张公交卡,可以装进手机里或银行的IC卡上。论支付的方便程度,NFC无疑是没有任何妥协的,公交卡往刷卡的机器前面一放就行,不用考虑姿势,有没有网络都行,隔着包也没问题。可是NFC对支付硬件的改造又是最多的,付款需要一个专门的芯片,收款需要一个专门的设备,账户里的钱必须是一个单独账户里的钱。比如银行的IC卡,作为借记卡账户里面是有钱的,IC卡也支持NFC功能,但是你用NFC功能支付的钱必须是“圈存”进电子钱包里的钱才行,借记卡账户上的钱不能直接用。 NFC近场通信技术的历史基本就是扯皮的故事,2.4GHz标准与13.56MHz标准长期处于互相不兼容的竞争状态,造成NFC模式始终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推广态势。现在已经有APP可以通过支持NFC功能的手机给公交卡充值,也有银行把IC卡和公交卡彻底整合为一张卡,可是NFC仍然没有像二维码一样成为当前市场重点。 再来看以声波支付为代表的小妥协。NFC的麻烦在于付款方和收款方都需要改造,账户还不能用原来的账户,除了公交卡没见哪个企业真正培养起了用户习惯。这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巧妙妥协一下,我们不要NFC那么麻烦的改造,同时尽量和NFC一样方便。这种妥协里我最喜欢支付宝钱包的声波支付,它利用了所有手机都有的扬声器和听筒,相当于付款方设备没有任何改造。有的厂商试图利用手机闪光灯,显然不如声波支付这么巧妙。 声波支付的收款方虽然需要一个专用设备来接受声波,但是改造成本比NFC低多了。这样的“咻咻咻”支付用起来也很方便,虽然没法像公交卡那样晃一下就行,可是只要把手机扬声器那头对准就行,拿手机的姿势稳不稳都没关系。账户还是原来的账户,所以必须有网络的地方才行,比如没手机信号的地铁站里是没法用声波支付从自动售货机买饮料的。 但是显然声波支付这样的小妥协也败给了二维码,这从支付宝钱包的界面演变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最新版本的支付宝钱包里,首页上大大的两个功能分别是“扫一扫”和“付款码”,当面付退化为首页菜单里可以取消的功能之一,和快的打车之类的额外功能并列。在之前版本里,“当面付”可是和“扫一扫”并列在支付宝钱包首页的左右两个顶角上,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最后是二维码。与NFC和声波支付相比,我们可以轻易说出一大堆二维码不方便的地方。付款的时候需要调用相机功能,拍二维码的时候手机姿势还要调整半天对准,拿手机的手还不能太晃。打车时候用过二维码付款就能感觉到,这种支付方式非常不方便。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代表司机账户的二维码卡片,想在车停下来之前付款非常有难度。如果换成NFC和声波支付,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事。 可是现在偏偏是二维码胜出了,二维码支付成为争夺最激烈的战场,最方便的NFC和妥协更合理的声波支付却成为配角。细数原因无非是用户习惯和改造成本。 二维码是非常老旧的技术,虽然这几年才火起来,但是10年前就有人在做。等于说,用手机拍摄二维码这个用户习惯,不是一两家企业培养的。这有点像刷卡消费,15年前根本不可想象用小小的塑料卡片代替现金,是整个银行业和银联一起硬推了十年才让用户有了刷卡消费的习惯。所以,想培养新的用户使用习惯,不是单个企业能解决的,必须依靠整个行业的力量。就算强大如支付宝,在声波支付这么优秀的解决方案上也没法凭一己之力建立用户习惯,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回来和微信一起玩二维码。 改造成本对结果的影响简直是蝴蝶效应,终端几乎不能忍受任何改变,没有硬件成本的改变也会带来巨大的教育成本。银联已经基本完成POS机对IC银行卡的支持,可是拿着IC卡出去永远是刷磁条,如果不是央行下令禁止降级交易恐怕用POS机的人永远没法学会插IC卡的方法。而且别忘了,除了NFC标准苹果公司还特立独行搞出个半死不活的iBeacon,iPhone不支持的功能就算能推广也起码要困难很多。 综合来看,二维码只是移动支付的妥协。妥协的前提是你有优势可以妥协,想利用“妥协”从零开始建立优势只能叫“退而求其次”。所以,现在的二维码之争只是微信、银联和支付宝三巨头之间的竞争,目标是通过二维码这个成本最低的妥协手段,把自己的优势拓展到别人的地盘里去,尽量在别人的地盘里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