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于二维码,市民们都不陌生。餐厅吃饭、商场购物、出门乘车,甚至大学新生报到,都用上了它。然而最近有多位市民,在“扫一扫”过程中,却中了二维码的“招”,有的卡里存款不翼而飞,有的资金被盗用。警方也表示,一些二维码,被不法分子伪装成实施诈骗的“诱饵”。不法分子是如何设置二维码“陷阱”?广大市民又该如何防范?记者展开了调查。
遭遇:扫下二维码,卡里的钱不翼而飞
“真没想到,一条QQ消息,却让我损失这么大。”谈起遭遇,家住园区的庄女士也是叹息不已。原来,前段时间,她收到了一条QQ消息,内容是一个二维码,上面写有“看看你做的好事”。庄女士很是纳闷,于是用手机“扫”了屏幕上出现的二维码。这一扫,手机立即死机了。庄女士当时没有多想什么。然而此后几天,她突然接到一个银行短信提醒,在网上消费了一笔金额。由于自己平时不怎么使用网银,没有消费怎么会有消费记录?她连忙向警方报案。办案民警通过调查发现,这是一起通过“二维码”窃取他人钱财的案例。由于误扫了有“毒”的二维码,她的四张银行卡总计被盗用了5万余元。
而在不久前,受害人姚小姐也向常熟警方报案。原来,她用手机在淘宝上购物准备付款时,客服让她“扫一扫”二维码。然而扫完付完款后她却发现,自己通过支付宝向对方“扫”付的268元,竟被直接支付到另一个游戏交易网账户里,而自己想要的商品却没有着落。
市民:平时经常扫,没想到藏“陷阱”
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年轻人生活中常常“扫”二维码。自称“吃货”的苏小姐告诉记者,平时她喜欢去一些小店品尝美食,现在好多商家都推出‘扫’二维码打折的优惠活动。因此,她也经常“扫一扫”。谈起是否考虑到会遭遇二维码“陷阱”的问题,苏小姐表示,在她看来,一般商家如果在门店“二维码”里做文章,那么店面也开不长久。
在调查中,记者还遇到了“扫码狂人”邱小姐,“平时无论购物、打车、吃饭,凡是看到二维码,就使用‘扫一扫’。”当记者说,随便扫二维码可能会引起手机中毒,进而被人盗取现金时,邱小姐表示自己从来都没有出过事情,而且“扫一扫”之后,还是要输入支付密码,自以为十分安全。
专家:二维码有毒的是其信息指向
二维码究竟是什么东西?它背后的“陷阱”又是如何设置?苏州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龚声蓉教授表示,目前,二维码在市场上的运用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主读方向,就是下载扫码软件,通过手机摄像头读取二维码信息,主要应用在读码上网、下载软件、读取名片信息、商品防伪等方面;另一个是被读方向,是将二维码以彩信方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中,到商家店面用扫码设备进行扫码验证。
“其实,二维码本身不存在病毒,含有病毒的是二维码中的信息指向的网站或软件安装包等。”龚教授表示,通俗一点说,二维码就是用来存储信息的一张特殊图片。通过手机扫描就可以读取其中的信息,信息可以是文本、网站链接、文件、图片、甚至视频、软件安装包等等。正因为如此,也容易给不法分子留下钻空子机会,如果骗子将木马程序或其它非法链接,伪装成二维码,那么用户扫描完,又不知道如何辨别安全性,继续操作就容易出现手机中毒、资金被盗等问题。
警方:“马甲”难识别,陌生二维码不要扫
苏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侦查队队长方谦表示,犯罪分子往往把二维码当成一个马甲来伪装木马病毒。不法分子把有毒软件或恶意网站的链接,用平台生成二维码图片,再发到网上,别人一扫就中招了。如果用户不小心扫了带木马病毒的二维码,犯罪分子同时可以拦截手机用户信息,对于常常使用网上支付功能的受害人,犯罪分子首先会直接修改受害人的相关支付密码盗用被害人的账户进行网上购物或者转账。对于平时不网购的受害人,犯罪分子也会利用掌握的身份信息给受害人的银行卡开通网上快捷支付功能,进而购物转账。“目前使用二维码进行诈骗的手段主要是针对安卓手机。”方谦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