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抢滩“反扫二维码” 监管博弈升级

  安全之争

  种种迹象表明,不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还是银联,都在暗中布局二维码支付,并打破央行今年3月出于风险考虑的二维码支付“暂停令”。

  但在二维码支付的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却一直绕不开,而这也是央行此前暂停二维码支付的主要原因。

  在正扫码模式中,用户拿着手机去扫商户产品上的二维码,可能会被病毒入侵而出现“盗刷”现象。现在微信的反扫码模式则是用户向商家展示二维码或条形码,然后商家使用扫码枪或者摄像头,扫描用户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完成交易,二维码或条形码具有时效性且一次有效,安全系数也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不过,查阅微信刷卡服务的“用户协议”发现,根据系统限定,每笔小于300元的消费免密码,每天10次免密;当订单金额等于或大于300元,需要验证支付密码完成支付;当天满10次免密次数后,后续每笔支付也都需要验证支付密码;若系统检测到交易存在风险,为资金安全,需要输入支付密码验证。

  免密码消费增加了消费便捷性,却也同时加大了风险。除了遗失银行卡或泄露微信账号、微信支付密码或其他个人身份信息或账户信息,要及时向发卡行和财付通提出挂失申请之外,财付通方面还表示,用户应妥善保管手机和SIM卡,“任何通过您的手机或SIM卡发起的刷卡服务均视为您本人行为,由此导致的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您本人承担。”

  虽然微信反扫二维码模式与之前叫停的模式有较大区别,但不可否认,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技术问题始终处于研究中,仍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只要解决了从二维码生成,到扫码确认、支付的整个过程的安全问题,保证资金安全、流向可控,消费者才能真正受益。

  此外,标准缺失、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也一直饱受诟病。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指出,我国关于移动支付的立法尚属空白,央行颁布的部门规章是目前规范市场行为的“保护栏”,上次叫停更多地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在技术安全保障加强的前提下,相关部门政策也应该“与时俱进”,从而让用户享受更便利的消费环境。

  据悉,目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将各种二维码支付的模式及风险点汇总上报,有关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标准正在制定中。

  业内人士指出,二维码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以及虚拟信用卡等肯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毕竟这些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但如果不能对二维码支付风险作出合理的防范,最终损害的还是行业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