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永川的高先生手机被人偷走,3天后,他发现自己银行卡被盗刷上千元,但他的密码并没有被泄露。报警后才发现,这完全是高先生自己失误造成的。原来,他将支付软件设置了“记住密码”状态。小偷偷走手机后,直接登录他的银行账户,盗走了里面的钱。
打车、买电影票、点餐,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多样,与之相关的骗局可能也越来越多,如何安全使用智能手机?昨天,记者咨询了多位长期侦办通讯(网络)诈骗的民警,并整合了网络实用的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类安全措施,市民不妨参考。
“附近的人”
微信里“附近的人”功能可定位你的位置,通常情况下请关掉,依次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必要时再重启。
同时可以关闭的微信功能有:在微信“隐私”选项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在微信“隐私”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和“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
“我常去哪”
iPhone手机中,有“常去地点”功能,可用地图显示机主常去的位置。不想让人知道的话,关闭这项功能可依次点击“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关闭这个选项即可。
允许“使用你的位置”
手和安装游戏等软件时,常被要求“使用你的位置”,一旦点击“好”或“允许”,这些应用便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一旦资料泄露,别人就知道你的位置,跟谁通话,玩啥游戏,你家在哪里。
“扫一扫”
不要轻易扫描陌生人发的或贴在路边的二维码,这可能也是植入木马的方式之一。
免费WiFi
发现免费WiFi不要随便登录,这可能是黑客设置的陷阱。
“测测你前世是谁”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测测你前世是谁”、“测测你的出轨概率”……网络上这些火爆的测试很多,一旦输入姓名、生日、手机号等,会被存到后台,骗子如果对这些信息梳理,有可能拼凑出完整的个人信息。
晒娃
有些家长喜欢在社交网络发孩子的照片,会提到孩子的名字、学校,图片里也可能透露不少居住小区的线索。根据这些信息,很容易总结出孩子的名字、家庭住址、学校,可能会让孩子有潜在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