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生物识别智能化时代繁荣背后的危机

  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预计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三驾马车”为主的生物识别市场规模2018年将达到370.2亿美元,2013~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35.2%。分结构看,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智能终端应用市场的爆发,人脸识别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公共安全市场的需求提升。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由于基数小爆发力强,其在整个生物识别市场的占比,将从2013年的11.4%、5.1%,提高至2018年的22.4%和22.1%。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在信息安全需求、公共安全需求、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推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生物识别潜在市场空间正在加速打开。

  移动互联网打开生物识别智能化时代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安全领域,生物识别正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隐私保护和安防等领域。无论是全新的移动设备还是新一代的安防控制,无疑都将目标锁定在了生物识别的智能化应用。成都一家科技率先将生物识别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相融合,全新推出的智能化的手掌静脉识别微型设备即插即用,不仅能直接与PC/服务器对联实现掌静脉识别设备的零编程应用,其增设的wifi/蓝牙还能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与管理。智能休眠、文字-语音转换等功能也塑造了更好人机交互体验。其完善的应用开发包更是为掌静脉识别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应用打下了基础,或许这将引发生物识别技术应用领域的新一轮革命性浪潮。

 

  倍受追捧的技术

 

  根据国际生物识别小组(IBG)的统计结果,目前,市场已有多种针对不同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应用。其中,占有率最高的是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技术,目前在手机上应用得比较普遍。继Iphone5s率先推出指纹解锁技术以来,华为mate7、魅族mx4pro都相继采用了指纹解锁技术。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脸、虹膜、掌纹、声纹识别技术都倍受重视。以人脸识别为例,除了可应用于常规的安防、监控、支付等诸多领域以外,还可以产生一些新的应用。比如,在一些话剧、歌舞剧的剧场,管理者可以通过特定的人脸识别程序计算出发笑的观众人数的多少,好制定下一场演出的票价。

 

  “指纹、人脸、虹膜…这些都为智能设备、智能网络、智能服务、智能安防等提供自动精准的身份标识。”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生物识别产业创新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谭铁牛这样表示。

 

  “生物识别的春天已经来了,我们现在就站在风口上,正在准备腾飞。”深圳市亚略特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宇笑言。根据Frost&Sullivan的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生物识别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3年的5260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3.96亿美元。

 

  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力向记者介绍,目前,生物识别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指纹识别,再到人脸识别,目前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生物识别技术,“比如血管识别,人们可以通过对血管进行分析,通过转动瞳孔来观察眼球眼仁的血管,来判断身体状况”。

 

  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生物识别经过多年发展,在用户配合、场景简单、环境可控的条件下可以取得良好的识别效果。

 

  但谭铁牛认为,现有的生物识别技术发展水平和智能化时代身份认证的现实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智能化时代以人为中心,崇尚"便捷、高效、安全、私密",这对生物识别提出重大挑战”。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周曦介绍,相同场景的人脸识别比较简单,但跨场景的人脸确认就比较困难,技术上的问题仍须攻克。此外,有些企业认为把摄像头放置到大街小巷,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可产业化的数据。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很多采集到的数据是不能用于科研的。

 

  “此外,如何便捷获取移动终端和远距离人群的生物特征数据?如何保障网络环境下生物识别系统的安全性?这些都是新的挑战。”谭铁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