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将全球生物识别增长至250亿美元

  中国生物特征识别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近几年中国将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金融交易、社会安全等领域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工作,产业潜力很大。自2002-2012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市场平均增长率都在60%以上,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60多亿人民币,而预计到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100亿以上。

  而据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3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的规模达到98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至250亿美元。

 

  据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指纹识别占生物识别技术的份额最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66.9%降至2013年的60.1%,预计到2020年将下降至52%左右;而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则增长迅速,2020年比重预计分别达22.4%、9.6%、6.4%。

 

  移动支付是目前十分活人的产业,大致有移动钱包、移动支付平台、闭环移动支付等形式,而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涉及到消费者、出售者、发行银行和收款银行等四个对象,都要经过支付请求、认证、授权、支付等几个环节,而其中认证环节是关键,确保交易的安全性。

 

  认证的方式有很多种,而采用生物识别方式的进行人生是现在移动支付发展的主流趋势。芯片作为实现生物识别方式的核心元件,随着生物识别市场的持续增长,也随着带来市场利益。生物识别送市场,推动了生物芯片产业的进步。

 

  关于生物芯片概念及发展

 

  什么是生物芯片呢?简单说,生物芯片就是在一块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像花布一样五彩斑斓的生物芯片人们可能很容易把生物芯片与电子芯片联系起来,虽然,生物芯片和电子芯片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生物芯片并不等同于电子芯片,只是借用概念,它的原名叫“核酸微阵列”,因为它上面的反应是在交叉的纵列中所发生。

 

  我国生物芯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一直属于尖端科学,同样参与了人类基因组的我国在这方面没有落后,出现了不少研究生物芯片的厂商和科研机构,并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生物芯片研究始于1997~1998年间,在此之前生物芯片技术在我国还是空白。尽管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生物芯片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性突破,并逐步发展壮大。截止到2006年,我国生物芯片的产值已达到2亿多元,生物芯片研究已经从实验室进入应用阶段。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市场销售方面,2004年国内市场分额为2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左右。其中主要由863计划支持的几家国内企业出售的生物芯片以及提供的相关服务累计销售收入约1.1亿元人民币,所有代理国外产品及服务总计为9000万。

 

  生物芯片市场前景预测

 

  快速发展的移动支付将为身份识别芯片带来新的发展。国家科学技术部秘书长郑国安子在2014年底说:我国生物芯片产业从2000年诞生至今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生物芯片总销售额超过3亿元,我国生产的生物芯片已出口到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前整个生物芯片市场价值在20亿美元左右徘徊,但从技术革新与更大投资的进展来看,5年内该市场将增至50亿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