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贷款体验全自助模式 人脸识别突破传统限制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数据采集得越多,风控流程越复杂,而由此带来的“数据噪音”也越多,模型越失真。况且,不同数据纬度间的逻辑关系,也很有可能产生冲突。如果单纯地认为数据量越大就越适合成为征信公司,并不合理。

 

  “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美国征信公司FICO通常只会收集个人的十几个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保持99%的准确度。”拍拍贷CEO张俊表示,“如果大量数据与用户的信用状况没有直接挂钩,那么数据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

 

  在此基础上,按照现有的信贷标准,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形成的征信方法和数据未必能全部符合传统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毕竟,社交信用并不等于金融信用,互联网上的人性是被放大的,许多人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在网络上却敢说;现实中内向的人,在网络上或许会很外向。和传统银行的客户信息相比,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往往不全,且有些失真。

 

  张俊称,以拍拍贷的经验,社交网络上的数据“并不那么有用”,因此,这些社交数据在拍拍贷的风控模型中只能占到8%-9%的权重。他同时指出,征信模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检验,“钱借出去之后还要看对方还不还,逾不逾期,整体的逾期比例是多少。”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并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而腾讯在此前的业务中,并无真正的金融信贷经验。

 

  腾讯欠缺什么

 

  众所周知,腾讯持有微众银行30%的股份,微众银行也成了腾讯金融棋局中的重要一子。不过,若要靠这个棋子撬动腾讯整个金融棋局的改变,似乎还欠缺了一些什么。

 

  除了金融数据的缺乏外,作为创新模式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虽然在业务定位上瞄准了传统银行不太涉及的“空白市场”,但它首要解决的仍是生存问题。换言之,微众银行需要找到风险最小、利润率最可控的细分市场,在这一点上,它并无经验数据可借鉴。

 

  眼下,阿里小贷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电商交易数据,可以作为信贷管理的支撑,而腾讯短期内可能只能做个人或传统的线下小微企业贷款,而非电商小微企业。

 

  另一厢,微信能否成为推动微众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仍需打个问号。用户上微信绝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从社交用户转为金融用户的转化率并不高。一个明显现象是,大家使用微信支付大多是为了电话充值,发微信红包或用于滴滴打车上。微信购物目前的交易量并不大,远低于手机淘宝,要将其转化为金融流量,还有待时日。

 

  相比之下,阿里从电商到支付再到金融,显得顺畅许多,它的账户是一体化、一站式的。从这个角度看,微众银行要借助微信平台在线获客,并将金融服务与消费者的生活捆绑在一起,并不容易。

 

  “应该说,微信的消费场景并不多,这是制约腾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因素。”张俊称,“只有拥有足够的消费场景,用户有了支付和消费记录,才能更精准地评估用户。在这一点上,阿里好几年前就在线下机构大量布点,在支付场景上做得非常领先。”

 

  即便如此,他并不认为腾讯失去了后来居上的机会。毕竟,微信是一种强关系链,只要将产品体验做好,再在线下广泛地铺点,增加微信支付的场景,用户很有可能选择微信支付。“很明显,我天天会用微信,但我不会天天用支付宝。”张俊说道。在微信的巨大粘性下,微众银行的推广也会变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