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防到物联网:跨领域开启RFID又一春

  作为二战时期诞生的“老”技术,RFID历经时间检验却愈发成熟,在层出不穷的新型识别技术中独树一帜且老而弥坚,被广泛应用于安防、交通运输等领域。与此同时,作为可连接万物的关键实用技术,物联网的兴起将赋予RFID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力促RFID发展应用焕发“又一春”。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通信技术,它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目标之间产生接触。其原理就是利用发射无线电波讯号来传送信息,通过非接触式的连接进行身份辨识与信息读写。

 

  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但由于RFID使用专用的读写器及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在感应距离、便捷性、信息丰富程度上均有较大突破,因此,RFID可视为条码技术的升级版。按频段划分,RFID可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但通常意义上所讲的RFID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即高频和超高频。

 

  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一般都由射频卡、读卡器两部分组成。射频卡是RFID系统的精髓,由内部天线、记录ID信息的IC芯片组成,新型的读写芯片还可以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读卡器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与标签进行数据传输的途径,并进行信号状态控制、奇偶错误校验与更正功能等。二者通过天线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

 

  在众多识别技术中,RFID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读写速度上,RFID技术具有速度快、非接触、无方向性要求、多目标自动识别、运动识别等特征;在物理特性方面,RFID技术具有防水、防磁、耐高低温、可弯折、无机械故障、寿命长、抗恶劣环境等优点;在数据存储上,RFID技术信息存储容量大、数据可随时更新、可读可写;在数据安全上,RFID技术采用了专用芯片、唯一序列号、密钥认证,具有极难复制的特点,安全级别较高。此外,RFID技术还具有多样的封装方式,外形易于小型化与多样化,可方便嵌入或贴在商品上,使用方便。

 

  广东华信金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朱红光指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RFID目前已能在20米的距离对100个目标进行同步识别,未来标签的灵敏度将大幅提升,识别对象和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展延伸。但与此同时,由于RFID是利用无线电在空间的反向传射原理进行被动识别,因此容易受到同频段设备甚至是标签本身的干扰而导致漏读,这也成为RFID在要求较高的多标签场合如商超上应用的不足。

 

  老技术新产业

 

  时至今日,RFID已广泛应用于通讯、工业制造、商业、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众多基于RFID技术研发的产品系统运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ETC车辆识别系统、人员进出识别系统、车辆进出识别管理系统、电子物品监视防盗系统、RFID电子货币卡、车辆实时引导定位系统、车辆动态管理系统、生产线产品标识控制系统、仓储自动化管理系统、机场行李识别系统、汽车射频防盗系统、集装箱自动识别系统、畜牧识别管理系统、射频防伪系统等。

 

  近年来,我国RFID市场的需求量巨大,助推RFID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电子标签、读写器及终端器件逐渐成熟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总体性能指标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北京嘉德恒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秦德虎也指出,我国在中低、高频标签封装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只有极少数企业具备超高频读写器设计制造能力;国内企业普遍具备RFID天线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但仍缺乏应用于金属材料、液体环境下的高可靠性的RFID标签天线设计能力;系统集成是发展相对较快的环节,而中间件及后台软件部分还比较弱。

 

  在市场发展发面,深圳丽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饶儒群表示,我国RFID相关的各个行业如金融支付、身份识别、交通管理、军事安全、资产物流管理、防盗防伪等方面的发展都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是金融支付领域,2013年金融支付以21.20%的市场占比成为国内RFID行业市场第一板块,超过了身份识别市场,2015有望突破50亿元。据IIPA预计,到2015年我国RFID市场的整体规模将突破400亿元,未来3-5年也将保持约30%的年均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