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警察“互联网+”捉贼擒凶:人脸识别认小偷 无人机拍凶手

  小偷四处流窜作案,民警花大力气跟他玩“猫捉老鼠”?在错综复杂的羊肠小巷内追踪嫌犯,民警只能利用“人海战术”逐户摸排?如果你还这样认为,那就out了!在热词“互联网+”时代,民警办案处处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昨天,武汉晚报记者独家探访了洪山区公安分局的高精尖设备:“人脸识别抓嫌犯”,“大数据中心信息碰撞分析线索”“无人机航拍”……不过,这些尖板眼可不是“样子货”。前不久,他们就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擒获了一名惯偷,而这也是武汉警方首次运用人脸识别系统捉到小偷。

  人脸识别系统“认”出小偷

  一面大屏幕,上面正在“直播”一个摄像头的拍摄情况,摄像头下每个人的长相,都会被连拍8张照片,系统随即调出被拍摄者的基本信息。这并不是漫无目的拍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跟系统里“记忆”的嫌疑人照片比对,这就是“人脸识别系统”。

  “我们向系统内输入了5000个重点嫌疑人员的照片,系统连接室外高清探头,让犯罪分子一出现就被监控。”洪山区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张荣成说,这套系统是3月初引进的。目前,已在大型商场、医院等部署了高清探头,抓拍人脸,与全国在逃人员信息库、洪山历年打处街头犯罪人员数据库对接,及时发现高危人员。

  目前,这个系统运行20多天,已预警8次,成功抓获1名扒窃人员。

  4月10日上午10点,街道口一带的高清探头突然在后台报警,原来人脸识别系统“认”出一名重点嫌疑人员,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追捕。这名嫌疑人进入省妇幼保健院,当他正准备对一名病人家属下手偷手机时,民警将其逮个正着,这个66岁的职业惯偷陈某被刑事拘留。

  如果小偷换个发型,戴个眼镜,会不会就蒙混过关?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系统的原理是将人的面部特征转化成若干个数据特征,然后由后台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比如,系统可对每个人瞳孔的距离进行精确的计算,所以哪怕变换发型或戴上眼镜,都不影响识别的准确度,若瞳孔距离恰巧完全一样,会再对脸的宽度、长度等数据进行再次筛选比对,以确认嫌犯。

  无人机拍到“凶手去哪儿了”

  除了人脸识别系统,无人机在抓捕洪山“6.29”命案凶手、公安部B级逃犯娄亚刚的过程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乔木湾一私房内一名年轻女子被杀!”去年6月29日凌晨,洪山区张家湾一女子被害,警方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娄亚刚。

  当天上午,民警对张家湾一带封锁排查,但此地全是城中村,羊肠小道错综复杂,房屋结构也毫无规则。民警启用了无人机。民警正在看有无可疑人员并对地形进行分析时,旁边一个运货的小型火车编组站引起了民警注意。原来,娄亚刚作案后,在附近网吧看了一部电视剧,内容讲贵州六盘水的大山;而娄亚刚年轻时曾经有过因扒火车而被劳教的经历。民警判断,娄亚刚很可能在这里扒火车去了六盘水。通过对当天此地出发的货车进行视频侦查,真的发现了他,并锁定他在贵州!经过数月全力追捕,娄亚刚于去年12月中旬在六盘水落网。

  “如果不是无人机拍到旁边有火车编组站,我们估计想不到他会扒火车走,很可能还在那片城中村里继续漫无目的摸排。”侦办此案的洪山公安分局副局长门金杰告诉记者,“破案就像是一条生产线,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呈现一个半成品给我们,我们通过这些半成品研判把它(案件)加工成成品(即破案)。”

  大数据库“算”出马路凶手

  在一个没有监控视频、没有目击者的发案现场,民警怎样破案?

  今年2月15日,关山枫林尚城小区门口的公交车旁,一男子倒在马路上,不省人事,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据其同伴介绍,两人均是外来务工人员,当天中午吃完饭后出来时,同伴李某被一辆私家车的后视镜挂了一下,并与司机起了冲突,司机脾气火暴,操起包里的保温杯朝李某当头砸去,李某瞬间倒地,颅骨严重受伤,司机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