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不能阻止拐卖儿童,但是生物识别可以!

  这两天的朋友圈都被同一个话题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相关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拐卖儿童到底应不应该判为死刑?进一步说,死刑真的能遏制拐卖儿童的违法行为吗?当然不能。

  中国有句古话“杀人偿命”,中国刑法对于故意杀人罪的量刑也是比较重的,但是,为什么死刑不能阻止杀人案件的频发?因为,从根源上来讲,法律-也可以说是惩罚只能对行为产生震慑作用,并不能阻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尤其是“拐卖儿童都该判死刑”的一刀切的法律行为,一是不符合量罪定刑的法治精神,二是可能会对犯罪人员产生逆反效果。直白点说就是,一旦全部实施死刑,犯罪分子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案件的侦破,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杀人灭口,一切线索也许都会终止,但是孩子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那么,对于拐卖儿童这种令人痛恨的现象,我们就束手无策吗?当然不。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在思考如何惩罚犯罪分子的同时,也许更应该考虑如何从根源上杜绝拐卖儿童案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如何能更加高效的寻找拐卖儿童。我们需要借助新生科技的力量,比如生物识别技术。

  第一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新生儿虹膜数据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属高科技“身份ID”。

  为什么是虹膜数据库,而不是DNA、指纹或者人脸数据库?

  首先,虹膜是非常稳定的,出生前(胎儿7个月时)已经形成,出生6—18个月后定型,此后终身不变。一般性疾病不会对虹膜组织造成损伤,也不会因职业等因素造成磨损。这对于后期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身份比对是十分有利的,比如被拐10年之后被寻回,只需要再次采集虹膜与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比对即可查找身份。可能有人会说,DNA也是终身不变的啊,但是DNA比对的软硬件要求均比较高,也许只有专业机构才能提供,而虹膜比对则可能只需要一台虹膜采集/识别设备即可。

  再者,虹膜识别具有极强的防伪性和唯一性。虹膜的纤维组织细节复杂而丰富,不仅双胞胎的虹膜信息不同,同一个人的左右眼的虹膜纹理都不会相互认同,即可克隆技术也无法完整复制某个虹膜。

  这些独特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技术都无法比拟的,也是建立新生儿虹膜数据库的原因所在。

  第二步,全社会联动、重点部门参与,实时事事身份验证,让“拐卖儿童”无所遁形!

  有了新生儿虹膜数据库,我们就可以形成全社会联动,在办理儿童户口、儿童入学手续甚至是办理新身份证的各个环节中,增加虹膜身份认证的环节,实时事事进行身份验证。一是,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被拐儿童,二是,“被拐儿童”成为黑户可极大的削减儿童买卖行为,无法以正常身份生活的儿童也就达不到“买儿防老”的目的。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也许才能从最根源上杜绝拐卖儿童案件的发生。

  第三步,建立失踪儿童人脸数据库,用科技的力量为其寻找回家的路,让天下不再失孤!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公安机关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立案数达18532件,但是被侦破的案件仅为3152件,破案率仅为17%。这个数据,远低于国内年均40%左右的刑事案件破案率;触动人心的《亲爱的》《失孤》等以寻找被拐儿童为主题的电影也显现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能更加高效的寻找被拐儿童,为其搭建平坦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