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静脉”,这是生物识别领域的“新宠”。其原理是通过红外线获取人体表皮下纷繁复杂的静脉图像,形成静脉数据模板,进行个人信息核对。它的便利胜过“刷脸”或“刷虹膜”,还比指纹识别来得更精准。
就在最近,日本羽田国际机场采购了一批指静脉认证机,用于内部安全管理。而这批机器并非出自日本生物识别领域的佼佼者日立或富士通,而是来自中国上海一家刚崭露头角的小企业——欧计斯。
蛰伏于天山路慧谷白猫科技园的欧计斯,成立至今不足八年,之前一直从事软件外包。在此番创新浪潮中,欧计斯紧紧抓住机会,开始“捣腾”属于自己的事业。如今,依靠新研发的指静脉识别技术,它一举打开海外市场,跻身世界前列,企业也由此成功转型。
投入生产至今不足四个月,欧计斯第三代静脉识别系统已收到海外多个机场的“邀约”,国内一些大企业和银行也纷纷抛来“橄榄枝”。客户们大概有个共识:“刷脸”算什么?现在流行“刷静脉”!
能识别“受胁迫”状态
早上8时50分,欧计斯公司门口,员工鱼贯而入,纷纷来到门口一台立式机器上“打卡”。
这台机器貌似银行大堂的取号机,只是多了一个按指纹的“传感器”,员工们纷纷在此“刷手指”,上面显示出精确的考勤信息。
“这里刷的不是指纹,而是手指表皮下的静脉分布及血液流动。”在公司实验室,欧计斯开发部部长邵猛这样解释。
他介绍,目前社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指纹、面部识别技术的误识率分别约为0.001%和1.3%,而静脉识别和虹膜识别的误识率仅有0.00005%。因为人体内部静脉的生物特征比指纹、面部这些表面特征更为复杂,不容易受光线、油污等变化的影响。
此外,静脉采集必须是活体静脉,血压过低或无血液则无效,这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为了识别“受胁迫”状态,欧计斯还“留了一手”——主人可预先录入两个手指信息,其中一个属于正常情况的认证解锁,而另一个则在解锁的同时启动隐秘报警装置。
事实上,在静脉识别技术领域,国内起步落后于日韩,但欧计斯却实现了后来居上。目前,欧计斯第三代智能静脉认证机最大可储存6000个信息,体型也从第一代硕大的立式机“浓缩”为小型固话座机大小。
这次与海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欧计斯静脉认证机凭借体型小巧、设计人性化、精度高,最终胜出。邵猛补充说:“还有一个优势,我们可以根据客户使用需求和习惯,以敏捷开发的模式快速更新其软件。”
20%的投入换来了翻身
五十岁出头的许炎,是欧计斯的总经理,也是创始人。
学计算机出身的他留学日本,曾就职于富士通研究所。最终,满怀创业理想的他选择回国。
但很长一段时间,许炎和他挂帅的欧计斯很“沉闷”——虽然做着软件外包生意,业务量也不少,但总有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与别家不同,在到处“接单”的同时,欧计斯拿出20%左右的精力,设立了一个自主研发团队。
通过一个个外包项目,他们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开始“小试牛刀”,尝试做过无线射频标签,也做过其他手持智能终端,但只开花并未结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欧计斯接触到了国际领先的静脉生物识别领域,就一头扎了进去。
研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许炎回忆说,软件研发是欧计斯的强项,这方面并未遇到过多坎坷,倒是硬件载体费了不少功夫。
第一代识别器外观比较笨重;而在升级至第二代时,因为散热环节没有达标,运出去几台,结果都被退了回来。最后,他们找来了“外援”——请工业设计院帮助设计识别器外观,再赴深圳开发磨具并生产硬件。最终,小巧而高精度的第三代识别器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玩”静脉识别玩到极致,欧计斯就此找到了未来利润的新引擎。许炎透露,初尝甜头的欧计斯加快了自主研发的脚步,在第三代静脉识别仪的基础上,目前又相继开发出一些新技术,“将应用于物联网、家居生活、医疗、安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