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的移动通信事业做出丰碑级贡献的GSM网络正在加速退服的步伐,正式宣布关闭GSM网络计划的运营商名单已经排了一长串:新加坡M1、Singtel、StarHub、澳洲电信、AT&T……
随着4G的快速普及,预期GSM网络将加速在全球退出市场服务,那么问题是中国会怎么办?——笔者认为GSM网络在中国至少还有十年的生命期,我是指GSM网络完全退出服务的时间。
按照ITU的设想,在2020年,5G就能够在全球商用了,难道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真的会四世同堂吗?对这个判断我自己也很惊讶,但是回顾历史和正视现实,GSM网络在中国至少还能存活十年的观点并非耸人听闻。
国外运营商关闭GSM网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网络的维护成本与收入相比严重背离,维持这个网络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比如澳洲电讯在2014年曾经表示,GSM占全部流量的比例不足1%;另一个是为4G网络让路,腾出频谱给4G用。要知道在国外运营商每年是要向政府交纳巨额频谱费的。
所以,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考虑问题还是主要是经济利益,所以国外的运营商大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GSM网络退服计划。
但是这并不代表成本效益的考量就适用于中国国情,况且,即使只是考量经济利益,中国的运营商也不大可能在GSM退服这件事情大冒进。这一点让我们看几个数据来说明问题:
截止到2015年4月,2G用户数量为6.49亿;截止到2015年3月,中国基站总数为353.9万个,其中3G/4G基站总数达227.3万个,也就是说2G基站有126.6万个。
如此规模庞大的资产和用户,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用户,把GSM退市提上议事日程看上去就像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这一点,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4G时代的终端策略上对多模制式的要求,也可以看出来。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而言,只要还有足够规模的2G用户,那么在经济效益上就能维持规模效应,无需着急考虑网络退服的事情。
当然,历史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我们对中国小灵通业务的退服历史略作了解,或许我们就能更加清楚的理解GSM网络退服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灵通在中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是2014年,这一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各地陆续宣布小灵通停止服务:北京联通宣布将于2014年12月31日停止小灵通服务。
理论上,按照工信部当年的要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需要在要在2011年年底,完成小灵通用户的清频退网工作,这个要求是在2009年发放3G牌照的时候,为了给TD-SCDMA,即中国出品的3G标准让路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说国家给小灵通退市留足了近三年的缓冲期,但是也是在七年之后,才正式的推出历史舞台。2014年1月份工信部最后一次的统计数据显示小灵通用户还有737万。
与小灵通相比,GSM的退服显然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涉及到以下问题:
1)GSM频谱在4G时代的分配问题
2)第三张FDD牌照发放的问题
3)国有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4)用户利益保障和服务质量投诉考核的问题
5)三大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均衡的问题
6)产业链配套服务的发展问题
总之,GSM在中国的退服绝非一个简单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理性决策的问题,所以在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正式开始讨论之前,GSM退市的事情,不会提上运营商的议事日程。
当然,如果GSM的大本营欧盟加快GSM网络退服进程,我相信中国的进程也许会加快,但是再快,GSM在中国至少还有十年的生命周期。
随着4G加速普及,5G铺面而来,中国的移动通信将呈现四世同堂的宏伟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