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传感器新闻”的概念不知从何时起出现,并成为当下最前沿的话题。在2013年5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以下简称“托尔中心”)就曾提出,当今的新闻媒体机构可以运用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撰写新闻报道。当时,这一举动激起了关于传感器新闻实用性和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
托尔中心随后表示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同年6月,托尔中心召集研究员、技术工程师及各界新闻工作者等成立了传感器新闻工作小组,开始了传感器新闻的探索实践。
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专访托尔中心高级研究员、《传感器新闻》的作者弗格斯·皮特(Fergus Pitt),探秘传感器与新闻的因缘,以期引起中国新闻界对“传感器新闻”的探讨。
科技时代,新闻业可将“传感器”作为报道利器
——访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高级研究员Fergus Pitt
数据的强需求催生出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现在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记者在做传感器新闻时,需要经过用传感器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将数据用最恰当的呈现方式融入报道,然后把报道传播出去的整个过程。其中,传感器新闻的基石就是用传感器收集数据。”弗格斯一语道破“传感器新闻”的含义,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类型,而是指传感器作为一种播报工具。
如此看来,用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做新闻并不是一件特别新鲜的事,就像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卫星在高空利用传感器及相应的航天遥感技术收集数据做出的报道。不过,做“天气预报”确实是件很牛的事,据了解,近日卫星数据初创公司PlanetiQ宣布,其名为Pyxis的天气传感器首次测试成功,该传感器将会安装在此后两年发射的8颗卫星上,追踪穿过地球大气层的GPS信号,对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气压和湿度进行测量。卫星部署完毕后,PlanetiQ每天将传送超过800万个观测数据,是目前轨道上卫星传输数据量的10倍。更巨量的数据想必会带来更精准的天气预报。话说回来,气象卫星可不是记者们随便就能用的工具。
为什么“传感器新闻”的概念会在这个时代悄然出现?弗格斯给出两点解释。首先,我们已经意识到在如今的新闻领域,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记者在做报道时有了更多的数据需求。然而,记者需要的数据可能并不能全部从官方数据中得到,官方数据也可能隐瞒了一些信息,所以这就鼓励我们去创造一些收集数据的方式。
其次,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传感器已经无处不在,而且不难发现,通过传感器来收集信息的好处是,传感器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东西量化。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是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去表达,这样有失客观,也不够准确。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学会用计算机语言去解读世界。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及相应的手机App得到自己的一些健康数据,如果可以通过此方式将一个庞大群体的健康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总结分析,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重要结论。当然,医院系统里存储了大量健康数据,由于涉及隐私等众多因素,其他机构是很难得到这部分数据的,不过如果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收集到每个传感器用户的健康数据,这或许会比医院的样本更具典型性。当然,提供个人健康数据必须保证自愿原则。
可见,“传感器新闻”概念的出现也得益于一大批带有传感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的面市,如今传感器真是无处不在。想到利用传感器辅助工作的不仅有媒体记者,比如在美国华盛顿,警方就在城区各处部署了同口香糖大小的枪声定位系统,其中用到的就是一种声音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