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低碳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未来20年,每十年全球温度将会升高0.2摄氏度。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全球生产和生活问题。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开始研究低碳交通的对策,例如,细化对不同排放标准汽车的分类管理,利用科技手段和税费制度进行碳排放的控制等。如欧洲的英国、瑞典、德国、意大利、挪威,亚洲的新加坡、东京、台湾、香港,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低碳交通区、低排放区、绿色交通区、清洁示范区等,既保障了区域空气质量,同时鼓励使用清洁交通工具。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交通、物流仓储、零售业、制造业、医疗等领域都是RFID的应用领域。

  发展低碳交通大势所趋,利用RFID技术,通过开发电子环保标志系统,对汽车按不同排放标准进行分类控制管理,在此基础上设立低碳交通区,是当前国内“感知中国”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通过低碳交通区的建设,在城市中形成“高污染黄标车禁止通行、普通排放车限制或收费通行、零排放车自由通行”的城市交通格局,将会对促进淘汰高污染车辆、鼓励使用低碳排放的如油电混合动力车,特别是零碳排放的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化解城市拥堵问题,真正达到低碳交通、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通过建立低碳交通旅游区、低排放示范区,在一定区域内基本消除车辆排放污染物,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水平,特别是改善道路周边的空气质量。通过示范项目可鼓励更多市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和低排放汽车,减少尾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低碳交通区系统主要由环保电子标志、车辆感知基站、环境监测基站和监管控制平台四个部分组成。

  电子环保标志。采用900MRFID电子标志,这种电子标志包含车牌号、车型号、排放标准等车辆信息,并且具备唯一识别码,代替原有的常规纸质环保标志,并且与汽车形成唯一的对应关系。

  车辆感知基站。采用双基识别技术(即视频+射频),通过射频识别可实现对电子标签的非接触自动识别,能够远距离(最大15m左右)对高速行驶(180km/h)的车辆上的电子标志进行检测和读写;通过视频识别实现车牌识别、拍照取证,并能与射频识别结果匹配。

  环境监测基站。建立在道路两侧,能够实时检测、预警城市路网的机动车污染状况。

  监管控制平台。是低碳交通区系统的大脑,负责对传输过来的识别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协同环保与公安业务处理平台,实现低碳交通区监管业务分析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