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取消手势密码只是迈向便捷的一小步,更多生物识别的应用带来了易用程度的大幅提升。我的母亲也有支付宝,但她愿意操作的仅限于查看余额宝收益,各类流程让她对更深入的操作望而却步,所以大多由我代操作。曾经一次,母亲因为更换手机号码,旧号停用,无法完成短信验证,只能等我回家帮她拍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等待人工 48 小时内处理。
现在看来,这个流程完全可以被人脸识别取代,5 秒搞定,但我却曾经为了这件不大不小的事,陪葬了一个周末。
不过,如果只讨论产品的便捷易用,似乎没有比近两年来成为旗舰机标配的「指纹识别」更成熟的生物识别方式了,蚂蚁金服为什么还要研发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识别应用呢?
定位于普惠金融的蚂蚁金服,已拥有 4.2 亿移动支付用户,这让它在设备层必须包容那些长尾末端的用户。这些生物识别应用几乎不设硬件门槛,可以在任何一台廉价智能手机上实现——声纹识别仅需要麦克风;字迹识别仅需要触摸屏;而人脸、掌纹以及研发中的眼纹识别,需要的仅仅是摄像头。这些不是为了满足小部分人追求新奇酷炫的需求,而是真正走到普罗大众中去,让百元机用户和旗舰级用户享受同样的服务。
不过如果你认为蚂蚁金服所做的仅仅是「屈就」智能设备的普及程度,那就错了,蚂蚁金服也在做一些事情,降低生物识别应用落地的难度,比如——推动「网络身份认证」行业标准的建立。
今年 6 月,由蚂蚁金服发起的 IFAA 联盟成立,成员包括三星、华为、中兴、OPPO、酷派等手机厂商,高通、握奇等芯片厂商,以及安全厂商、算法厂商、检测机构等产业链各方,共同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助力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更快速地进入普通 ren 的生活。
生物识别来了,「空付」还会远吗?
从最早的手机宝令、密保问题、手势密码、验证短信,到现在可穿戴类的身份 ID、生物识别,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移动支付变得越来越安全,便捷,简单。
当我们一步步脱离了密码指令和周遭身外之物,通过生物信息证明你就是你,未来的移动支付会有哪些想象空间?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去年愚人节,支付宝曾发布过一个划时代的全新支付方式「空付」(Kungfu)——通过扫描授权赋予任何实物价值,你的脸,你的纹身,你的宠物,都可以瞬间赋予它支付能力。
当时被空付被嘲笑「安全性为零」,大家认为扫描时做鬼脸加速验证完全是在搞笑。现在看来而,「空付」越来越不像是一个愚人节话题了。当我们已经已经可以凭脸重置支付密码了,刷脸的空付离我们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