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感器新闻”那些事,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传感器新闻”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类型,而是指传感器作为一种播报工具。传感器现在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记者在做传感器新闻时,需要经过用传感器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将数据用最恰当的呈现方式融入报道,然后把报道传播出去的整个过程。其中,传感器新闻的基石就是用传感器收集数据。

传感器

  数据的强需求催生出传感器新闻

  为什么“传感器新闻”的概念会在这个时代悄然出现?

  首先,在如今的新闻领域,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记者在做报道时有了更多的数据需求。然而,记者需要的数据可能并不能全部从官方数据中得到,官方数据也可能隐瞒了一些信息,所以这就鼓励我们去创造一些收集数据的方式。

  其次,人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传感器已经无处不在,而且不难发现,通过传感器来收集信息的好处是,传感器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东西量化。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是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去表达,这样有失客观,也不够准确。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学会用计算机语言去解读世界。

  可见,“传感器新闻”概念的出现也得益于一大批带有传感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的面市,如今传感器真是无处不在。想到利用传感器辅助工作的不仅有媒体记者,比如在美国华盛顿,警方就在城区各处部署了同口香糖大小的枪声定位系统,其中用到的就是一种声音传感器。

  媒体机构巧用传感器的四种途径

  对于新闻机构、记者来说,接下来可能最感兴趣的就是,有哪些传感器设备可以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由于传感器设备多种多样,需要结合记者的报道选题去决定是否需要传感器及传感器类型。

  ① 借助用户身边普遍存在的传感器,比如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手机上也隐藏了一些传感器功能,然后用“众筹”的方式收集数据。华尔街日报网站亚洲板曾借助用户手机上的GPS定位及记录运动轨迹的移动客户端软件提供的数据,当然这些数据是用户提供的公开数据,创作了一个“看图猜城市”的可视化互动新闻。更有趣的案例是,纽约公共广播电台曾邀请听众一起用温度传感器做过一个研究“蝉鸣”的联合实验报道。每到夏季,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土壤中的蝉虫就开始繁衍,蝉鸣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该电台就邀请听众用温度传感器测量自家后院的温度,探测什么温度时有蝉出现。这次跟科技搭边又好玩的互动,吸引了许多听众,收到很好评价。

  ② 可以采用公共设施中的传感设备。

  ③ 记者可以根据需要采购或动手DIY一些简单实用的传感器。BBC探索频道曾做过一个记录鸟类飞行时声音的报道,为了证明猫头鹰的声音是非常轻的,他们便利用声音传感器将录音转化为频率,把传统广电报道的形式转化为了数据报道。《休士顿记事报》的一名记者为了探测当地一些化工厂是否释放有害物质,在化工厂周围设置了一些传感器,探测土壤污染情况。在国内一些电视节目也有类似的做法,利用传感器进行现场演示,或将采样带到专业研究机构,通过传感器设备进行检测。

  ④传媒机构还可以与专业的传感器研发机构合作,建立自己的低成本传感系统。除了使用已有的传感设备,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定制传感器。当然,定制化的传感器新闻或许需要较高成本,还需要更多跨界的探讨与合作。

  传感器将在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中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判断,传感器在一些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弗格斯也认为,利用精准的传感数据做的解释性报道会提升报道的权威性,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不断在追逐真相,如若报道中融入相关的传感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加报道的说服力。

  《太阳哨兵报》的记者萨莉·克丝汀(Sally Kestin)和数据专家约翰·梅因斯(John Maines)对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警察在非公务时段超速行车的系列报道是一个经典案例。萨莉·克丝汀和约翰·梅因斯借助高速公路上自动测速仪会有牌照及时间的记录,向当地的交管部门申请数据开放。经过一番协商,克丝汀获得了110万条当地警车通过高速收费站时的相关数据,包括时间和汽车信息。之后,克丝汀和梅因斯一起,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计算出警车通过的区间速度,有力证实了在13个月的时间里,该州警车高速超速事件有5100起,其中96%时速在90英里到110英里之间(即时速约在145公里到177公里之间)。超过一半的超速事件发生在警察辖区之外,从时间记录上来看,大部分超速事件发生在非公务时段。克斯汀的报道以无可辩驳的技术调查,记录了警察在非公务期间开快车危及市民生命的事实,这种致命的威胁在报道引发的讨论和整顿中得到消减。《太阳哨兵报》这一系列新闻最终获得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公共服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