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RFID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养成记

  2015年年底,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TRAIS(Tag and Reader Air Interface Security,标签与读写器空中接口安全)被纳入国际标准,成为中国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这条新闻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期间,经新华社记者挖掘并报道,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如何将一项技术提交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如何评判一门技术?记者就此详细采访了这项技术的研发者西电捷通公司RFID安全技术项目组。

  西电捷通副总经理黄振海告诉记者,TRAIS技术被纳入国际标准后,很多人都夸西电捷通抓住了物联网这个“大热门”,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黄振海表示,科研最基础的是“发现问题”,追踪热门固然能降低研发无果的风险,但“热”了,“问题”也就随之爆发出来了,社会损失已经造成。

  

 

  黄振海,西电捷通副总经理

  事实上,西电捷通公司2005年就针对RFID的安全性建立了课题,2010年就完成了TRAIS的技术方案。从2010年起,西电捷通通过三次国际会议和十余次国际电话会议,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JTC1/SC31(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下第三十一分技术委员会,即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分技术委员会)进行沟通,对中国在RFID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标准化情况,以及公司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高可用性的安全方案进行汇报,并在相关会议上做了详细的TRAIS技术报告,获得了积极的反馈。2011年11月1日,中国以国家成员体名义提交TRAIS提案至ISO/IEC JTC1/SC31,申请成为国际标准。终于于2015年底,TRAIS技术被正式颁布为国际标准,实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参与RFID国际标准制定的一次突破。

  没有理想,难成国际标准

  西电捷通公司专门负责标准化流程的郑骊女士告诉记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的制订过程,要先后要经过六个阶段:提案阶段(New work itemproposal,NP),准备阶段(Working Draft,WD)、委员会阶段(Committee Draft,CD)、询问阶段(Draft InternationalStandard,DIS)、批准草案(Final Draft InternationalStandard,FDIS)、发布阶段(International Standard,IS)。通常来说,每个阶段都会召开多次会议,文本经过投票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整个标准制定过程大概需要36个月。西电捷通有专门的标准化团队协助公司处理国际标准申请事务,并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TRAIS提案最终获得通过花了48个月时间。

  作为一家以网络安全协议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公司,西电捷通从诞生起就注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常客”。在TRAIS技术之前,西电捷通已经有6项技术被ISO/IEC采纳为国际标准,并且填补了我国在网络通信、信息安全、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等三个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提案空白。

  黄振海告诉记者,网络安全协议技术属于网络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只有成为标准,在运营中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更好地发挥安全保障作用。公司从成立起,就立志不做大时代的旁观者。目前,西电捷通研发的TePA(三元对等架构)技术能有效解决有线、无线、近场通信的网络安全问题,RFID属于近场通信的一种,公司一直有所关注,所以,西电捷通很有信心冲击RFID国际标准。

  没有实力,难成国际标准

  记者在西电捷通公司采访时发现,西电捷通公司门口有几块铜牌,除了国家级实验室、标准工作组外,还有一块是“ISO/IEC JTC1/SC6中国对口委员会秘书处”。TRAIS提案的项目编辑、西电捷通公司杜志强博士解释说,中国是ISO/IEC的成员国,SC6的工作重点是网络通信和数据交换,因为西电捷通在网络通信方面跟SC6打了很多年交道,所以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的秘书处就设在了这里,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协助国内企业敲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大门。但是,一项技术能否被采纳为国际标准,还是要靠技术本身的说服力。

  目前,在RFID安全国际标准领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全球共提出10项空中接口安全提案,其中西电捷通占两项,均来自TRAIS技术体系,分别针对性解决有源和无源RFID安全,其中一项已获国际标准组织颁布,标准号为ISO/IEC 29167-16:2015,另一项正在国际标准推进流程中。

  ISO官网文件显示,在最终IS阶段的投票中,TRAIS提案获得了15票赞同,2票反对,16票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