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百度技术帝国初具模型
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对抗中,在国内,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的尝试,而在BAT三家中,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百度更为积极,这与其主营的搜索业务与技术基因相关。移动搜索时代,百度更需要大规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优化搜索业务来推动各项业务的协同发展。
所以,百度也一直在政策层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梳理最近几年的两会提案就会发现,李彦宏在去年的两会中提出的“中国大脑”以及今年提到的为无人车立法提案。百度积极推动无人车政策落地,也基于通过无人驾驶项目推动自身搜索业务有更多想象空间,资料显示,百度无人驾驶车项目于2013年起步,由百度研究院主导研发,其技术核心是“百度汽车大脑”,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
之所以国内唯有百度在无人车领域展开了布局,缘于其支撑图像识别技术与语音等技术的融合推进,百度研发出了基于多层单向LSTM(长短时记忆模型)的汉语声韵母整体建模技术,该技术能够使机器的语音识别相对错误率降低15%,普通话语音识别的准确率接近97%。图像技术的积累可以辅助无人车更为精细的判断交通路况,利用无人车这个入口,在万物物联与共享经济之外,关键在于解放了人的双手,进一步可以实现诸如语音搜索音乐、阅读、视频,以及O2O的订位、餐馆预订等功能。可以看出,百度更加注重将技术融于产品中,快速实现商业化。
这里看出,百度与谷歌的探索不同,谷歌的探索带动研发成本无止境的提升,但许多黑科技项目却又看不到盈利来源,比如Google去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更飙升了38%,远超过了谷歌19%的收入增长率。同时随着Google Glass等项目的受挫,Google的投资者开始要求更快的投资回报率,谷歌的广告营收压力增长。相对于谷歌的探索,国内以百度为首的人工智能的布局与探索则聚焦于连接人与服务的战略方向,或更具备商业化落地的示范效应。比如说,人工智能早已成为百度未来营收增长颇有想象空间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的背后是规模化的硬件支撑:创业者慎入 巨头需加码
尽管人工智能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但人工智能的推动背后是一套人工智能算法,需要规模化的云计算中心、IDC、等硬件支持。这很显然并不是创业者短时间能力所能及的事,以百度目前正在推进一个名为“百度大脑”的项目为例,这是一个利用计算机深度学习模拟人脑的项目,但在这背后,需要十几座云计算中心、规模化ARM服务器、并行GPU等支持生成、配合针对不同应用和场景的网络结构,从而为人工智能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有业界人士指出:”依赖于云端大规模计算资源的人工智能算法限制着人工智能在消费者场景的应用 “因此,人工智能在国内推进与发展的重任很显然还是落在BAT等互联网巨头身上。
在目前国内巨头投资布局图谱中,我们看到除百度之外,更多巨头的布局仅在于针对竞争对手进行卡位与产业链布防,合众连横扩张版图争夺现有市场,巨头们也是时候开始转变下主力布局方向,重度思考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了。
前瞻性科技优势往往可摧毁陈旧的商业模式
而关于AlphaGo战胜李世石引发了业界恐慌,人工智能是否如科幻电影一样不受控而威胁人类成为多数人的忧虑点,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若能通过“给自己编程序”来进化将很可怕,不过这从计算机编程的原理上来看,还不可能。人类能够设计出出打败自己的机器,我想这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智慧。
总的来说,围棋人机大战,机器获胜,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发展,或能引领未来新一轮产业创新与变革。科技大势总是在往前推进,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与其探讨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人类,是否应该切入这一领域,不如先担忧谁已经在前瞻性科技上的商业化落地与场景应用中已经越走越深。要知道,居高临下的前瞻性科技优势往往可摧毁陈旧的商业模式。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以百度为首的互联网巨头正在深度落子布局或将引导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方向,驱动更多的科技巨头开始注重在前瞻性科技领域布局卡位,未来国内巨头与硅谷在人工智能方面将如何展开军备竞赛,可能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而企业的战略和人的眼界一样,能看多高,能走多远,眼界决定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