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亲爱的朋友,你好,我叫RFID,是你的好朋友。也许你对我不是很熟悉,听说过或者甚至根本没听说过我的名字,其实我很早之前就已经诞生,在各个角落为人类朋友服务。虽然你一直都没有注意到我。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你介绍我自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我将会无处不在,在每一个地方发光发热,贡献我的力量。
我的英文名叫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名字叫做无线射频识别。简单说来,就是一种非接触性的自动识别技术,不需要人工干预便可以实现信息识别。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我比较坚强,即使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也依然能完成工作。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会有我的存在吧,对于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方曾用于识别盟军飞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军事方面,在很多其它行业中,人们都有辨识各个物品的需要,为此总要给它们加上很多标签,标签上又要输入好多好多信息,实在太浪费时间和人力,而且数据误码率比较高,所以人们为了节省劳动力,解放双手,便开始寻找一种能够自动识别的方法,于是乎,我就应运而生,帮助人们解决了人工输入速度慢、误码率高、劳动强度大和工作简单重复等等很多问题,还提高了系统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各行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先不忙着自卖自夸了,接下来就让我讲讲我具体是如何工作的。
我的身体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电子标签(Tag)和一个天线(Antenna),再加上我的知己——阅读器Reader,这些都是我完成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电子标签芯片内有两个数据区域,分别是ID区和用户数据区。ID区用于存储全球唯一的标识码UID(在制作芯片时存储在ROM中,无法修改);用户数据区则供用户存储数据,可进行读写、修改或增加的操作。同时,我的天线是实现射频信号空间传播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的设备。我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我和阅读器之间沟通的语言是电磁波,天线就相当于我们的嘴巴。每次阅读器见到我的时候,它都通过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信号,在接收到信号后,我就把电子标签内部存储的标识信息通过电线发射出去,阅读器则会通过天线接收并识别该电子标签发回的信息,最终由阅读器将识别结果发送给主机,这样便达到了识别的目的。
图1 RFID识别原理示意图
在我们这个大家族,有各种性格的伙伴,且听我慢慢介绍。
按吐字频率来分,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四种。低频(LF)那一家子说话一字一顿的,频率一般在125KHz,他们说话不仅慢条斯理,还轻声细语,所以读写器要离得很近才能听到他们说什么,传播距离最远在1.2米左右。高频(HF)他们家说话跟打机关枪似的,频率一般在13.56MHz,和高频的伙伴们交流,读写器一般最远距离他们也是1.2米左右。而超高频(UHF)家族说话速度,是特别超级无敌快,他们的频率在860~960MHz之间,一般在856.6MHz,他们家也都是些大嗓门儿,站4米远都可以听得到。频率最高的,要数微波家族了,频率一般有2.45GHz和5.8GHz,传输距离在1米以上,因天线的设计和功率的不同,有的最远甚至可以达到一百米以上呢。
其实信息的传输距离并不单单取决于频率,还有很多其它因素,比如接下来要介绍的能量供应方式就是决定因素之一。
按能量供应方式来分,我们家族分有源RFID和无源RFID两种,同时也分别对应通信方式中的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两种。一般低频的小伙伴是无源的,他们的电子标签没有自带电源,缺乏能量供给,没办法主动开口说话,需要读写器靠近一点,向他发射电子信号,它利用收到的感应电流,才将自己的信息告诉读写器。属于被动一族。中高频和超高频家族他们的电子标签自己带电源,为了达到比较高频率的说话速率,他们需要自带电源提供能量,也正因为自带电源,他们可以任性地主动向阅读器发送射频信号,而且自带电源可以让他们的信号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