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共享经济的最好时代,贴个二维码就能讲故事。这是共享经济的最差时代,除了二维码就基本没别的了。
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未必是烂东西,比如最打脸的就是直播,竟然成了。所以说,你永远不要怀疑资本的智商。然而吃瓜群众也猜中了很多不靠谱生意,比如大部分的O2O。因此,在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情上,到底是资本先知先觉,还是群众眼睛雪亮,到底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异化供给,连“翔”说了也不算,时间说了算。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聊一聊最简单的商业规律,以及常识。
首先,共享充电宝“双线作战”,既要面对商家,也要面对消费者。前者,无论是机场火车站,还是商场饭店,都是有成本的。共享单车尽管挤占了道路资源,但接近于免费。共享充电宝想要“零进场费”则是不可能的,商家不傻,要么给租金,要么给我带来流量,否则凭什么为他人做嫁衣;后者,则需要做太多假设:假设消费者100元以内就能买一个巴掌大的充电宝,但却更愿意交100元押金成天扫码用共享充电宝;假设消费者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手机电量,就愿意成天不足20%就着急出门;假设随身携带充电宝已成习惯的消费者突然觉得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任何一个场景消费存在感偏弱的低频市场,所谓的共享就是一个备胎。手机在家里和公司能够随时充电,这两个地方是消费者耗时最长的场景,共享充电宝偏偏于此无用武之地。可见,共享充电宝仅仅是应急需求,使用频次必然不会太高,强行要消费者改变行为偏好,除非能讲出一个天大的故事来。
5G倒是个好故事,物联网时代到来,未来智能手机要成为所有消费终端,电池越来越不够用,共享充电宝将成为“基础设施”。但这也同时在赌电池技术在未来一二十年不会有质的突破,赌WiFi充电不会有什么大气候,赌快充技术很快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反正在5G和物联网的门口,共享充电宝就是独木桥。就像韩寒电影《乘风破浪》里的“发小们”,疯狂地囤着BP机和录像带。
如今,共享经济这四个字几成“黑洞”,商业规律在这里不再有意义,不合逻辑成为逻辑。
刚开始时,专车和短租还能有个共享经济的模样。到了共享单车已经走样,变成重资产和增量产能,不过好歹占个高频和“最后一公里”出行。再往后,共享充电宝也火了,风投鱼贯涌入,就是一件费思量的事情了。它既非盘活闲散存量的“共享”,也不是什么技术进步的新产品,纯粹是简单产能的翻新。共享充电宝即使能成,也是因为中国资本很low,投不了高科技的独角兽,只愿逡巡在“过去产能”的周遭,把这里当成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