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车软件补贴战不断升级,消费者、媒体看的好不过瘾。但就这这一波波的疯狂背后,打车软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到底面临着一些什么样的法律问题似乎却少有人提及。
在巨头竞争的背后,更多的关注如何理性的竞争,如何构建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如何保证公平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许比谁多了一两元更加有意义。以下是全文:
打车应用软件的汹涌来袭,对用户的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带来便捷,而且还会收到来自不同打车运营商的补贴。但这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随着打车应用的普及,也日渐凸显出来。
打车应用,暴露了安全隐患
自从春节前后,快的、嘀嘀两大打车运营商做出打车大补贴的投资策略,出租车内内“距离250米,……”、“微信支付,从某某地到某某地”、“已叫单”、“支付宝支付,……”云云,各样优美的女声此起彼伏。司机也是一手开车,一手抢单,忙的不可开交。
根据我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开车接听手持电话,将会被一次记2分。在打车应用中,不少司机都没有鉴于开车打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危害性,目前世界上已有约50个国家和地区明令禁止司机在驾车过程中打电话。
英国,开车打手机者可能面临“危险驾驶”起诉,最高可判入狱两年。
新加坡对开车打手机初犯者最高罚款为1000新元,监禁6个月;对再犯者最高罚款为2000新元,监禁1年。
美国许多州出台法律,禁止司机开车时用手机。美国有3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禁止司机使用任何手提电话,其余11个州将在2013年考虑通过该项法规。
但是在驾驶中,使用打车软件的司机大多没有手持电话接听,而是用设备装置直接将手机固定在车上,虽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没有“接听手持电话”,但其中的安全隐患仍是存在的。
运营中的打车软件给司机带来的安全隐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分散驾驶人注意力,拨打或接听电话时人脑反应慢,大大削弱了驾驶人的应变能力;二是驾车时接打电话导致交通事故风险比平常高4倍;三是驾车拨打或者接听电话还会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效率,加剧路面车辆拥堵,不利于道路畅通有序。
司机“吃蹭儿”,涉嫌诈骗,得不偿失
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在打车应用中也被用户们体现得淋漓尽致。上月一则“打车不花钱反赚钱”的攻略在网上走红。据攻略显示,一位网友使用嘀嘀打车,指定司机接单后用微信支付15元,司机则当场退还15元给他,双方并未产生实际支付,但叫车接单,两人能够获得10元补贴。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