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 物联网有新招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着力开展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伴随着物联网概念的产生、发展,为创新医疗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如果我们把电子病历、网上预约系统等视为医疗信息化的初级阶段,那么物联网将开启的是更高阶段的医疗信息化时代,而这个更显“智慧”的医疗时代的到来,或将使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医疗管理新模式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先提出“物联网”这一概念,随后便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美国、欧盟等国家更是重磅投资深入探索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医疗卫生领域也较早地联姻了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早期即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er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结合,从而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不曾停歇,时至今日,“医疗物联网”已经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包括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医学传感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而将所有资源与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正是医疗互联网构建的初衷。

  作为物联网最关键的技术之一,RFID(也称电子标签)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领域极为广泛。以往我们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磁卡、IC卡、条形码、键盘录入等方式,当RFID面世之后,立即显露出其绝无仅有的优势。

  RFID是一种新型无源电子卡片,数据储存量大、无线无源、小巧轻便。借助RFID可以给医院的工作人员、医疗设备、药品、病人等几乎所有医疗资源提供身份标识,并且能够从流程上进行定位、跟踪。

  2004年2月,美国FDA就曾大力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比如在每种药品上贴上RFID标签,该标签的内容包含了从药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各环节的信息,用户通过手持阅读器靠近标签便可以轻松读取上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对于假冒伪劣药品的担心。如果使用者一旦发现药品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RFID标签进行溯源,经过核对生产地、生产日期、配送流程及销售单位,即可知道该药品的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环节,从而进行有效的追溯。

  同时, RFID技术也用于设计的病人识别系统,即手腕式RFID标签,标签里面记录了病人的健康电子档案(即电子病历),医院人员通过读取手腕式RFID标签,就能够避免用错药、打错针等问题,有效防范因操作失误引发的医疗事故,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使得医院对住院病人的管理区域统一化、规范化。

  如今,RFID技术在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医院信息系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比如,为了保证儿科患者的睡眠质量,确保发烧患者温度测量的次数和准确性,香港仁安医院安装了RFID系统,包括戴在患者腹部的温度传感RFID标签,安装在墙壁上的RFID读写器和存储数据SmartSense软件。据悉,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护士的得力助手,极大地减少了护士的劳动量,而且改善了患者的护理体验。特别是晚上,患者可以得到正常的休息时间。

  2007年我国制定了卫生部IC卡及RFID应用规划草案,提出了RFID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发展方向。同时,为了推进物联网有序发展,建立标准化应用体系,中国RFID标准联盟已成立,卫生行业物联网与RFID标准工作组业早已开始工作。

  现在,已有不少医疗机构配合医改的深入以及卫生系统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逐步推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