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式医疗
如果说RFID技术应用是管理模式上的一种创新,那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便称得上是就医疗模式的革命性创举了。
众所周知,一对一的医学模式历史悠久,但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供需矛盾突出——倘若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医院壁垒、地域壁垒,充分实现医疗资源的高度共享,增强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那么一切不是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么?
如今来看,这种想法并非天方夜谭,远程医疗业已走近现实。
远程医疗这项全新的医疗服务,通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再通过数字、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远距离传送,以此来实现医护人员与病人、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护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
据了解,世界上最早开展远程无线医疗研究的国家是美国,这项研究的初衷是用于对航天员进行无创伤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此后,医疗机构才开始应用无线医疗,并逐步开展了无线监护、无线会诊、无线电子查房、无线医学图像的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
在无线医疗事业方面,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比如,2011年3月,艾威梯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人计划”专家高强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就正式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投入使用,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胸痛急救物联网成功投入运营。
如同高强此前在接受《千人》杂志专访时所说,医院急救流程复杂,急救120把患者送到急诊科后得先做各项检查,然后再分诊、准备手术,由于花费的时间长,导致很多患者在突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作后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在等待之中。
事实上,如果是在远程医疗全面铺开的时代,这种悲剧是有可能避免的,就像胸痛急救物联网一样,它可以实现救护车和中心医院的有效连接,在运送患者的救护车还未到达医院之前,通过远程系统中特定的采集和传输设备,把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远程传输给中心医院的转接,由专家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做好术前准备,在抢救之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急诊病人的救治,有时候会由于中心医院较远,便会把患者就近安排到地方医院救治,但一般情况下,地方医院技术水平条件非常有限,无法独立完成一些疑难病的救治,这时候远程医疗就能够解燃眉之急,通过急救物联网系统,将地方医院和中心医院连线起来,让地方医院共享到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节约患者的时间、金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不仅如此,远程医疗还能够通过中心医院的专家团队与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医技培训、健康教育宣传等多方位、立体的深入合作,把中心医院的触角深入到基层,实现一个中心医院的优秀团队带动既是甚至上百个基层医疗团队的共同发展,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立体救治体系,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救治水平。
据了解,目前,远程医疗已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逐渐开始推广,并且在心脏科、脑外科、精神病科、眼科、放射科及其它医学专科领域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远程医疗所采用的通信技术手段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因素包括病人、医护人员、专家及其不同形式医学信息信号。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方式,颠覆了人们对于治病看病的传统认知,作为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一个典例,它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疗移动化
如果你觉得远程医疗太宏观、不具体,那么接下来的这个东西可能会让你感觉到更亲切。近来,国内外在无线监护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中,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不断凸显,一个新的概念“移动医疗”也逐渐浮出水面,让人眼前一亮。
移动医疗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与传感器(植入式、便携式等)相结合,通过采集人类体内的理化指标、生命体征、疾病标志物等信息来实现健康管理、疾病早期诊断、术后跟踪、远程监控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施奇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医疗模式中,病人只有得病了才会去医院,这是一种被动的医疗模式。“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