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全国来看,重庆市两化融合的水平仍然较低,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比率在20%左右,比全国低了10个百分点。信息化水平低,导致重庆市汽车和摩托车两大支柱产业“企业块头小,产品附加值低”,难以真正做大做强。
“需要和全市乃至全国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搞两化融合,绝不能孤立发展。”易小献如是说。
车联网:重庆物联网产业突破口
首席记者 吴刚
重庆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电子信息办主任马勇介绍,美国物联网产业的突破口在智能电网,日本和欧洲在于智能家居。国内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方面都有探索,但收效甚微。重庆目前确定的物联网产业切入点,是技术更为成熟、应用前景也更为广阔的车联网。
所谓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道路、行人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中国TD-LTE产业发展研讨会现场,由重庆邮电大学和长安汽车共同研发的一款无人驾驶汽车,通过车载电脑和遍布车身内外的9个摄像头和7个传感器,汽车自动识别人、车辆以及道路标志,而不再需要司机亲自驾驶。它被认为是重庆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最新成果。
据悉,重庆以车联网作为物联网产业重心,主要是因为车厂、网络运营商、技术提供商(软硬件)、内容提供商等四个方面,重庆拥有较好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车厂方面,2009年,长安汽车制定实施了重点发展基于智能交通的汽车主动完全技术的战略规划,并于2010年与清华大学开展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车道偏离和前方障碍物预警系统的研究,当年开发的样车,已经具备车道偏离报警、自适应巡航、前撞预警功能;重庆恒通汽车自主开发的一款车载终端设备,能够及时搜录并分析汽车行驶中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运行数据,相当于飞机的“黑匣子”。
网络运营商方面,如前文所述,2012年成立的中移动物联网公司以重庆为基地和试点,专门为车联网用户提供通讯号段,信号更加稳定,带宽容量也更大。
技术提供商方面,重庆邮电大学是教育部认可的唯一参与4G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的高校和科学研究百强高校,并且开设有物联网专业;隶属于交通部的重庆交通科学研究院,在道路传感设施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重庆城投金卡公司在射频技术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该公司开发的停车场智能管理技术,已经在重庆市部分单位投入应用。
内容提供商方面,北京千方和上海车结盟两家公司已经在重庆建设数据库,建成后不仅能为货车提供定位服务,还提供货运信息,从而有效降低返空率。
观察者说
要热情,更要冷静
“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这是一家名为赛迪的研究机构,对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预判。类似的分析报告不计其数,它们都言之凿凿,看起来十分严谨。
但是,上述判断的依据在哪儿呢?
目前,国家工信部界定的国民经济产业门类中,还没有物联网产业这一说。换言之,物联网产业,包含哪些内涵和外延,哪些产业应该归并入物联网产业,至今还没有清晰的界定。而国家《物联网“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仅仅提出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根本没有提到具体的产值。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明确地廓清物联网涉及的产业细节,更妄谈产值。物联网不能从电子信息产业中割裂出来,单独算产值。一些机构发布的数据,根本都没有统计学依据,只能算是“乱放卫星”。
研究机构“乱开腔”,反映出各界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兴趣和信心,但也折射出大家浮躁和焦虑的心态。这种心态下,物联网产业本身面临的一些难题将被掩盖,还会有地区不切实际盲目跟进,结果必然是血本无归。
对新生事物保持热情,这种创新意识本身无可厚非。但热情之余我们必须冷静,认真分析研究产业机理,探寻规律,找准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事,才能在物联网或者其他新兴产业浪潮中掘到真金。